时间:2025-07-26 14:45 作者:语仙
对话AI春晚发起人:AI不能感受到人心深处为什么而悸动
【编者按】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1-10人创办的估值十亿美元公司”,OpenAI的Sam Altman在2025年的采访中表示,“我甚至还跟科技圈的CEO们设了个赌局,预判这会在何时出现。没有AI的话,这恐怕难以想象,而现在它即将实现。”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指出,“超级个体”时代的来临,个体生产力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是一人创意公司诞生。
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佳梁则补充道,AI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超级个体”。未来90%的工作可能是以去中心化为主的,未来的职业可能更加看重基础性能力。
电子酒(李奕辰),两届AI春晚的发起人和总导演。2024年的首届AI春晚,从筹备到呈现仅用了不到30天,却凝聚了300多位共创者及数十个AI社群的力量,共同打造出包括相声、舞蹈、音乐、纪实采访在内的50多个节目。
“0成本、0宣传、0粉丝”,这场活动最终收获了18万直播观众,累计上千万的视频播放量。
对齐Talk是澎湃新闻对齐Lab栏目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创作者、从业者和行业生态的对话节目。访谈第一季,我们想找到AI浪潮中的头号玩家,分享他们在AI最前线的发现和感悟,探讨AI对自我的重塑和赋能,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未来。
【以下是澎湃对齐Lab专访内容】
AI春晚背后,更重要的是人
对齐Lab:第一届AI春晚是一个月以内完成的,当时怎么有这样的想法?
电子酒:这个缘起2023年的时候。我当时用2024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做了个AI视频,在网上收获了几十万的播放,底下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挺深刻——“过AI春晚,享赛博新年”。 AI春晚这个根,就在我心里种下了。
那我作为内容生产者,(就想)AI这么好,何不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呢?
尤其,我当时在网上看到了非常多优秀的AI片子,但发现每个作者基本上做两三条以后就不做了。和我22年的经历非常像,我当时主要是缺少了外界反馈,以及方向和主题。
综合这些因素看来,要不我们做一届春晚吧?因为它是一个个3到5分钟的节目组成,不像电影,对AI画面的一致性要求也高。如果一直是AI的,大家还容易看腻。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入到了“通往AGI之路”的社区里边。在2024年1月的活动中,我跟大家提出了AI春晚的想法,社区里面的人也很支持。他们帮我转发了节目单、时间线、执行方案等等,让更多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最后就成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
首届AI春晚先行版节目单部分截图,图源自电子酒吧
首届AI春晚部分图像资料,图源自采访对象
对齐Lab:就第一届AI春晚来看,你记得哪个节目比较受欢迎,预期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电子酒:这个说起来还有点难过,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是《数字母亲》,但我现在不是那么愿意提。
因为这个节目拍的是一位罹患癌症的母亲。她的孩子,为了让后代也能记住她的音容笑貌,自学AI把她变成数字人。我们把整个过程进行了一个记录。就在最近一个月,这位母亲去世了。这个还蛮遗憾的,但确实这个节目,我觉得是意义最深刻的。
朱睿的数字人妈妈,图源自《爱的传承·数字母亲》
对齐Lab:所以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反而它是形式上,科技感不是那么外显的一个节目。
电子酒:可以说,单从画面质量来看,这个节目可能是“最差”的节目之一,但真的是内容大于形式。它讲的是人性,讲的是灵魂。在我心中人性是永远大于AI的。
我更希望探索的是这些热爱AI的人。因为我自己时时刻刻在感受到大家的助力、大家的热爱,所以我更想把这些故事讲出去。我更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们一样去热爱AI,这样的话整个产业才会蓬勃。
AI浪潮下,上海的AI创作非常活跃
对齐Lab:你观察到的,通过AI春晚串联的这些人,一般是什么年龄段、职业特征等等?
电子酒:我们之前做过一次调研,年龄段其实没想象得那么年轻。我本来以为可能是大学生居多,后来发现25-35岁比较多一点。
还有好像40%以上的人都是产品经理。他们本身就要做一些市场调研、竞对分析,关注各种AI产品和趋势。而且他们愿意尝鲜,动手能力特别强。
从创作者来讲,我发现上海是最多的,这个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男女比例的话,我个人还是觉得男生要多一点,但是女生优秀的比例要高一点。
对齐Lab:你们有分析过,为什么是这样的画像吗?
电子酒:上海,本身广告业比较发达,可能从前从事影视广告的人比较多,他们接触AI后也愿意尝鲜。而且上海信息也比较发达,各种展会也非常多,有很多从广告业甚至说影视业转来做AI创作者的。
年龄段的话,大学生可能还是要为生计烦恼,就是找工作。
WAIC 2025,图源自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成为超级个体的人,其实提前具备某些特质
对齐Lab:你怎么看待超级个体这个概念?
电子酒:超级个体,我觉得并不一定是被AI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人的这个天性。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学习能力、想象力、审美再加上创造力。
我个人觉得,自己不算是超级个体。如果说我创造了什么,我最多是创造了第一届的AI春晚,而且还是和大家一起创造的。我觉得超级个体最重要的是能创造一些东西,就是AI能落地做的东西。
而且我觉得并不要局限于像AI的艺术创作。今年是AI的应用落地之年,我们把整个视角拉远,就是能让更多普通人用好AI,然后能让更多的生意场景用AI来增效,包括能让AI更多地在性能上得到提高。创造了这些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超级个体。
AI是能力的唤醒,是增效的工具
对齐Lab:你之前讲过,这些年社区里的AI创作者越来越多了,但真的能靠这个赚钱的其实不多,现在还是这样吗?
电子酒:是的,现在仍然是这个想法。AI视频,它是一个选项,不是一个行业。我可以做动画、手绘、实拍,我也可以做AI。
AI可以增效,但是它并不一定能降本。AI增效在于,确实你能让AI一天写800个本子,出8000张图。但是,客户不一定满意。而且现在客户因为知道可以用AI,修改需求还会变多。
AI缺乏的是洞察,它并不能感受到我们人心深处为什么而悸动。一个是因为AI它的数据吸收得太多了,非常杂乱。还有AI能抓取的信息很多都是表层信息,很多核心的方法论,很多时候是不会有公开对外的。
甚至说所谓的灵感、经验、天赋,它是没办法复刻的。这就是我说的AI创作,它能增效,但是它并不一定能降本。所以我们购买一个作品的核心还是要看人的思想,而不是说看他用了什么AI工具。
对齐Lab:你目前观察下来,那些发展还不错的一些 AI 头号玩家,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电子酒:共同的特征肯定就是在做AI之前,要么就是有商业资源积累,要么就是本身就有独立的艺术审美。
前者相当于他们本身的客户就可以转化为AI的客户。他们可以实现很不错的商业资源的转换,还能拿出很多比较先锋的案例,为自己实现了更多的资源累积,形成一个正循环。
后者,他们本身就作为先锋艺术家,他们在探索各种不同的风格。他们对审美,对艺术的探索,有执着追求的精神,而且也是有一定的天赋。这样的人往往也会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AI赋能了他的艺术创作。
一定程度上,这两部分人, AI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工具,他们的一些商业能力或艺术素养是优于AI的。
对齐Lab:AI春晚的这些参与者,你有观察他们的职业轨迹有被这个AI所影响吗?
电子酒:这个说起来又很难受。我认识有几个出来独立做工作室了。但在找到合理的商业路径之前,普通的创作者,如果仅仅因为我会AI,我掌握了AI,就直接独立出来做这个,我其实是不建议的。
还是刚才说的,个人能力的长板,可能一定程度上才决定了能走到多高的上限。
站在聚光灯下的AI,也让人想回避
对齐Lab:从我们内容制作上感觉到,AI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春节。这三年形成一定规律:一样的会在春节爆火,但3月一过,有非常大一批的读者和用户,会出现对AI的信息回避。从你的角度,你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吗?
电子酒: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我们到底是在“做AI的生意”,还是在“开发做生意的AI”。
Vidu、即梦、可灵、阿里的通义千问、通义万相......这些其实都是在做“能做生意的AI”。这些是真正地投入资金去研发,为了AI的发展,去奉献的一帮团队。
但是,市面上更多人在“做AI的生意”。他们并不研发,主要是去贩卖焦虑。
有个效应,叫聚光灯效应。AI站在聚光灯下已经太久了。我们对AI的关注,包括我们对AI的焦虑,有一些是被刻意放大的,被渲染的。自然而然会有一些人厌倦了被这样贩卖焦虑。
曾抛弃了AI两次,又回到AI的道路上
对齐Lab:你最早是怎么接触到AI?你还记得是怎么一个感觉?
电子酒:那太早了,第一次接触AI应该是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当时我们公司和瑞幸联名在大会上用无人机送咖啡。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人工智能,对我的冲击还是挺大的。不过完事就完事了。
再往后就是2022年了。当时AI生图比较火,我用了海内外的几个工具,生成了自己的第一批AI图片。印象最深的是,做了一个白色的盒子放在草地上,打开里边是一片天空。这个凭我的能力,是画不出来的一个作品,但是AI却帮我实现了。当时感觉我以后一定会多用AI的,结果后面大概有小半年都没怎么用。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无人机送咖啡,图源自央广网
对齐Lab:很像很多人一开始使用AI的感受——用的时候体验非常“哇”的感觉,但是冷静一下发现,暂时没有什么用处,可能就会冷却下来。因为可能大多数工作,AI它还达不到真正的一个可以马上应用的标准。
电子酒:是,所以很多放弃AI或者现在不看好AI的伙伴们经历的过程,我自己也经历过,甚至经历过两次。但我现在还是回到了AI道路上。
对齐Lab:你为什么又回到AI的道路上?
电子酒:这个和2023年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一直还是对AI感兴趣,所以专门听了一次分享,分享的内容是《What Is ChatGPT Doing》。
全程听完了以后,我大概了解了什么是AIGC、大语言模型、GPT、Transformer框架,以及AI的边界和能力在哪儿。再回顾我目前的工作,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产业,我大概就有一个清晰的定论。
我清晰地认识到了,我当时做的一些批量生产的工作,是低质量的工作。它越标准化,它越容易被AI替代。我就明白下个时代一定是AI的时代。我就干脆从原来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去AII in AI。
《What Is ChatGPT Doing ... and Why Does It Work?》,图源自豆瓣
对齐Lab:2023年,你从一个AI看客转型成了一个AI玩家。我听下来其实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你的工作属性在变化,你跟AI应用落地的商业场景,有很紧密的关系;另外其实也是大背景的变化,就是AI技术到了这个阶段。
毕竟大家还是会认为ChatGPT是一个非常分水岭式的应用。也许同样的落地场景, 2022年它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换到2023年是可行的。
你觉得这些年AI补全了你什么,然后抛开AI ,你又看到了你自己什么?
电子酒:从前的我,是一个比较追求短期刺激的人。AI可以帮我更短地实现目标。它真的能提效,让我可以很快地就从一个想法落地到结果。
AI也帮我实现了愿望。我自己会有艺术创作的执念,想用一些作品来对外界表达,或者说想证明自己。从前我自己想做一个短片,肯定是很有难度的。但是AI的能力帮我实现了这部分的诉求,让我在想创作的时候,自己至少可以有的放矢。
再有一部分就是AI带我认识了非常多的伙伴和同好。 AI认识的这部分伙伴,我个人觉得大家更有能力,而且也更有恒心,最重要的是大家更有热情,去在这个赛道上奔跑。这是我从前没接触到的。认识这些人,我觉得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1、市场监管总局:已暂停充电宝及电芯企业CCC证书8756张,充电宝审批
3、转型还是保壳?综艺股份拟2.2亿入局功率芯片公司,综艺股份汽车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