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03:27 作者:蔚蓝海
东北已经装上空调,欧洲人还在“装”?
清凉,是现代社会该给每个人的基本体面。
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说长春气温飙到37℃,有博主打趣说,“这哪儿是东北啊,这是赤道啊”。评论区里还有人晒出宾馆房间的风扇,说整晚靠着一瓶冰矿泉水扛过来。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段子,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原来东北真的还没怎么装空调。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欧洲也在闷热中喘不过气。今年6月,西班牙、意大利多地高温逼近40℃,但部分欧洲媒体和居民的论调还是一如既往:“我们有专门设计的房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靠空调降温。”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夏天,一边是东北“抢装空调”的全民大行动,一边是欧洲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天气越来越热,对比越发明显。谁在为清凉买单,谁又还在咬牙硬撑?
东北不淡定:
热得太快,装得太急
东北,曾经的避暑天堂,如今成了“烤验”现场。
2025年夏天,一场史无前例的高温侵袭了这个本该清凉的地方,漠河冲到39℃,哈尔滨、长春连续几天地表温度高达65℃。在这样的酷暑下,不少东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空调才是续命神器”的现实。
问题是,东北还没准备好。
根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23》的数据,黑龙江每百户仅有13.3台空调,吉林17.7台,远低于全国145.9台的平均水平,更别说浙江那种218.8台/百户的“家家两台”级别。
所以,当热浪突袭,很多东北家庭压根没有空调可开,只能开风扇、蹭商场,甚至有大学生在操场扎帐篷睡觉。
空调就这样,从“南方刚需”变成了“东北救命稻草”。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全民抢装”。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618”期间,黑龙江线下空调销售额同比增长817%,吉林达788%。原本冷门的空调市场,一夜之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苏宁、美的、海尔等品牌纷纷从南方调派“空调特种兵”,跨省驰援东北。美的甚至创下单日安装24.5万台的纪录,有安装工日均收入已经突破千元。
但抢得来机器,装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首先是物流。东北本地几乎没有空调生产能力,黑吉两省年产空调为零,90%的货要从南方调来,物流普遍延迟好几天。
其次是结构问题。东北房子保温层厚、墙体结实,打一个空调孔往往要一个小时,效率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过去需求少,当地持证安装师傅严重不足,比如长春全市只有500人左右,根本忙不过来。
这不是一场短暂的“消费热”,而是一次集体性的生活方式转变。
为了缓解空调荒,黑龙江商务厅出台紧急政策,预拨家电补贴资金,推动安装周期从10天压缩到3天。哈尔滨工程大学也紧急招标采购空调,计划花1849万元给学生宿舍装上9955台空调。
厂商方面,据悉已经有头部品牌在针对东北地区的特别需求开发空调产品,用来应对今后可能持续的高温“常态化”。
结局并不悲观。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东北重点城市空调安装延迟情况已经缓解,日均安装效率恢复至95%以上。短短一个月,东北完成了“从空调盲区到装机重镇”的转变。
换句话说:东北人不是不装,是没预料到热得这么快。但一旦开始装,行动力并不比南方差。
同样高温环绕,
欧洲不需要空调?
和东北人疯抢空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人的“冷静”。
欧洲今年也不凉快。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气温动辄突破40℃,多个城市报告高温相关死亡案例。但欧洲人的反应却依旧克制,甚至有些“装”。
空调在欧洲,依然是个稀罕物。
英国和德国的家庭空调普及率还不到5%,连最热的意大利也不到50%。不是他们不热,而是因为空调太贵,电太贵,装太难。
在法国和德国,装一套普通空调,光安装费就要1500欧元起跳(约合1.1万人民币),更别提还有几千欧元的设备费用和之后使用和维护的费用。在意大利,开空调的电费可能占到一个中产家庭月收入的5%。
不少人吐槽,这不是不想吹,是吹不起。而很多欧洲本地的华人则坚持另一个观点:欧洲不少国家也就夏季白天热那么几周,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时候用不到空调,为什么要装?
更别说欧洲老房子多,动辄是上百年的老建筑,不但没有预留空调外机位置,很多还在历史保护区范围内,想打个孔得过邻居、物业、政府三道审批。简直比中国老小区加装电梯还复杂。你热得冒汗,但审批流程比你更慢。
当然,部分欧洲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环保。但这个说法近两年越来越站不住脚。法国某政党领袖勒庞直接喊出“要启动全国空调计划”,公开批评精英吹着空调,却忽视了普通人的生存权。
2024年巴黎奥运会坚持“低碳办赛”,拒绝在运动员村统一安装空调。结果是什么?不少代表团自费采购移动空调设备,把空调一台台运进了驻地宿舍。
“环保要紧,命更要紧。”在高温和竞技状态之间,他们的选择很直接,也很务实。
而数据也在悄悄证明,欧洲人正在“用钱包投票”。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家用空调同比增长了31.5%,总数高达1277.3万台。
欧洲人嘴上说不装,身体却很诚实。
对欧洲部分人而言,空调不是什么环保问题,而是阶层问题。精英阶层在写字楼、会议室里享受中央空调,低收入家庭却在家里靠气候扛过高温期。这一切包装,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再忍。
清凉自由
不该靠忍耐
东北的空调荒已经在被迅速解决。但它真正提醒我们的,不只是“赶紧多装几台空调”这么简单。
这个夏天,全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90%的新增负荷来自空调用电。
可无论是哈尔滨的居民区,还是广东的工厂,因为高温而“宕机”的概率都在被无限降低。
越发完善的的电网系统和能源布局,把每个人家里的空调,稳稳托住。
比起“少开几天空调”“调低两度电费”“为了环保忍忍热”这种听起来道德正确却无效的做法,中国人的解决方式实在得多:热,就让你吹得上空调,而且是可持续地吹得上。
我们不靠喊口号,而是靠技术。2024年中国发电总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其中风能、太阳能占比持续上升。当一部分领域用上了清洁能源,整体的碳排放自然会低下去,环保用电也就成为了现实。
而在这个基础上,“清凉自由”这个生活的起码尊严,也就得到了保障。
相比之下,欧洲背靠气候优势的故事,有些“精致但苍白”。
他们有最完备的碳中和议程,有几十年来提倡“节能生活”的文化自信,但热浪来的时候,仍然没办法让低收入家庭装得起空调、用得起电。许多历史建筑连外挂机都不能安装,空调审批程序一拖数月。等装上了,夏天也快过去了。
东北这一波装空调,反倒更像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转型”。补贴直给居民,安装快速响应,厂商针对性帮扶,一整套基础设施顺着需求动起来。不光解决了“热”的问题,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改善。
这才是对气候变化的正面回应:你来,我接住,不靠牺牲舒适感,不靠阶层呼吁,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过得下去。
结语
2025年了,空调早已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
今天,即使我们空调缺失的“重灾区”——越来越多设施老旧的大学,也逐渐被催着装上了空调,足以证明在热浪来袭的时候,普通人清凉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
从随机断电到稳定保障,从所谓“电网带不动”到“该装就得装”,其中的转折在这个夏天汇成了一个结论:
装还是不装,不该成为一个问题。空调背后,是生存的尊严。
1、市场监管总局:上半年查办食品违法案件超18万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6起食品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让“AI+金融”的融合成果惠及千行百业
3、刚从北京回来,能劝一个是一个……,从北京回来怎么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