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里技能大舞台”:我国人形机器人如何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
活动现场精心打造了五大特色展区,生动构建了未来智慧生活的微缩模型,生动诠释了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服务人民生活的“上海实践”。与去年惊艳亮相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相比,今年的展示在三个维度完成了全面升级,标志着中国智造的新高度:
“大脑与小脑”的进化
大模型深度赋能:大模型技术已全面进入机器人的“大脑”(决策)和“小脑”(控制)。例如,在智造车间区域,青龙机器人正进行自动化物料分拣。其核心是基于600万真机数据和VLA预训练,形成的2.8B操作大模型。更令人瞩目的是,国地中心和浦江实验室团队预计年底前将完成2500万整机数据积累,规模达谷歌同类数据集的10倍。通过扩大数据规模,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涌现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满足核电、汽车、3C等复杂工业场景的作业要求。另一个是上核管孔清理机器人,它可以在管板直径达5米,近两万多个管孔中完成清洁工作,高效解决了劳动工人长时间弯腰重复作业的问题。
具身智能与核心零部件的创新设计:在邻里文艺站才艺表演区,智元新创远征系列机器人正展示其“听得懂人话,敲得响乐鼓,写得了书法”的多才多艺。这得益于“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思想。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实现了用不到美国Atlas、日本Asimo等顶级机器人1/100的成本,达到相当的性能水平。这条既要低成本、又要高智能的道路,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雄厚的具身智能技术基础,展现出独特的“中国路径”。
1、中国佛教为什么成了跟金钱最紧密,最容易商业化的宗教?,佛教为什么能融入中国
2、我们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已经世界领先了,为什么现在还没制定测试标准?
3、报仇雪耻!印度欲设陷阱 让“阵风”战机猎杀歼-10C 中巴能上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