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13:44 作者:瘦了年华
智算中心引发用电量激增,施耐德电气提出“算电协同”三层架构方案
伴随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全球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作为AI算力的核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电力消耗持续攀升,能源挑战日益凸显。施耐德电气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期间发布《算电协同——数据中心的能源挑战与应对》洞察报告。报告基于对117位数据中心管理者与专家的深度调研,剖析当前行业面临的稳定性、成本、绿色三大能源挑战,创新性提出“算电协同”三层架构及系统化解决方案。
AI浪潮下,智算中心规模化增长,用电需求同步飙升。据宏观预测,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在用电量高情景下或突破700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5.3%。微观层面,近七成受访企业预计其未来三年用电量年均增速将超过15%,61%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新建或者扩充智算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导、能源与动力系动力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助理王永真指出,智算中心的快速扩张使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困局凸显:一方面,电力需求呈指数级攀升,高密度散热成为技术瓶颈,碳排放压力持续加剧;另一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征,反向对数据中心的灵活用能提出更高要求。
报告指出,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将面临供电稳定性、成本控制和碳排放管理三重挑战:93%的受访企业将供电稳定性列为首要痛点,主要受智算中心负载波动、可再生能源接入不稳定、柴发备电环评限制等叠加因素影响;85%的受访企业坦言具有成本压力,其中电费占据运营成本近六成,降本增效为重要议题;77%的受访企业面临碳排放管理挑战。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报告中创新性提出“算电协同”三层架构,自下而上打通电力供给、算力负荷与协同机制,以推进算力资源与电力资源深度融合。其中,底层是电力供给基础设施,主要是针对智算负载突增突减的电能质量治理和多种能源(风光等)的接入、应用和管理,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基础;中层是算力负荷,挖掘IT负载的灵活性调节空间,并以IT负载的变化确定非IT负载,去匹配用电信号;上层是算电协同机制,建立算电双向调节的决策框架,通过数据、算法和激励机制的整合,构建电力-算力联合优化模型,实现能源与算力的高效协同优化。
然而,实现真正的算电协同面临诸多挑战。报告指出,目前“算电协同”基本上是从能源侧和算力侧展开。
一方面,重构电力供给侧是基础,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受访企业中,56%的数据中心已在使用新能源,通过在电力供给侧引入光伏、风电、储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形式,在保障用电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消纳绿电,降低用能成本,并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算力需求侧的负载灵活性,通过预测算力需求及功耗,挖掘IT负载灵活性、并对非IT负载开展节能优化,使算力资源高效利用,且主动参与电力供需平衡。
报告指出,为了保障算电系统的整体稳定可靠运行,供配电系统需要在硬件、软件和架构上进行全方位的适配,构建算电波动缓冲体系,为算电协同的最终落地夯实基础。
不论是算电协同模式的探索,还是夯实基础支撑协同落地,都需要全行业协同推进。为此,施耐德电气通过提供覆盖全领域的低碳智能化的创新硬件、覆盖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软件,以及针对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电能质量管理,数字化改造升级等方面提供定制化的咨询和改造服务,助力数据中心从能源消耗者转型为稳定、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
原标题:《智算中心引发用电量激增,施耐德电气提出“算电协同”三层架构方案》
栏目编辑:任天宝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