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AI正进化为更强的生产力,minimars创始人

时间:2025-07-29 12:44 作者:南山寨主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AI正进化为更强的生产力,minimars创始人



AI公司并不是重新复制一个互联网公司,AI是一个更基础更根本的生产力。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一年前,行业还在讨论基座大模型的参数、能力,今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随处可见的,是轻量级的Agent系统、AI应用解决方案……AI厂商都表现得更加落地、务实,所有展台都在力求充分展现自家的商业化能力、产品落地能力和客户合作案例。

MiniMax的展台上,主要对外展示的也是MiniMax Agent、海螺AI、MiniMax Audio、星野等AI应用产品,包括智慧家居、穿戴设备、智能座舱、智能音响、智能耳机及交互设备等AI智能硬件产品,以及文旅、电商、办公、教育、游戏、医疗、金融等领域应用。


摄影:孔月昕

背后的原因在于,大模型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推理成本一年内骤降一个数量级;开源生态如雨后春笋,逼近闭源模型的性能;Agent应用商业化加速,在垂直领域深耕的新兴厂商,有希望跟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7月26日,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每个人的AI》的主题演讲。

核心要点有:

1.随着模型变得越来越好,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社会的生产力。

2.AI公司并不是重新复制一个互联网公司,AI是一个更基础更根本的生产力。

3.AI领域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

4.AI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且这种增强几乎是没有尽头的。

5.大量创新能让AI研发变成一个没有那么烧钱的行业。

以下为闫俊杰演讲内容(有删减):

AI正进化为更强的生产力

在我过去从事AI研究工作的15年里,当我每天面对任务写代码,看论文做实验的时候,一直都在想一件事:如此受关注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跟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随着模型变得越来越好,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社会的生产力。比如,我们在做人工智能研究时,每天需要分析大量数据,一开始我们需要写一些软件来分析这些数据,后续我们发现,可以让AI生成一个软件帮助分析所有数据。作为一个研究员,我也非常关心每天AI领域的所有进展,一开始我们设想,是不是可以做一款APP,来追踪各领域的进展?后面我们发现,做一个AI Agent来自动跟踪更加高效。


闫俊杰 来源:受访者

AI正逐步进化为更强生产力的同时,也能产出越来越强的创意。比如,15年前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吉祥物叫“海宝”,过去15年,上海有了全方位的发展,我们如果想继续用“海宝”IP生成一系列更具上海特色、符合时下潮流的衍生形象时,AI可以做得更好。

再比如最近非常火的Labubu,此前制作一个Labubu创意视频,可能需要两个月,花费大约几十甚至百万元人民币。通过越来越强的AI视频模型,类似的视频基本一天时间就可以生成出来,成本只有几百块钱。

通过高质量的AI模型,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内容与创意会变得越来越普及,低门槛让每个人的创意得以充分发挥。

除了释放生产力与创意之外,我们发现,AI的使用已经超出最初的设计与预期,从而出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应用场景:比如解析一个古文字、模拟一次飞行、设计一个天文望远镜……仅需要少量协作,就可以把每个人的想法变成现实。

面对这么多变化,一个想法开始在我的心里涌现出来:AI公司并不是重新复制一个互联网公司,AI是一个更基础更根本的生产力,是对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持续增强。

其中比较关键的两点是:第一,AI是一种能力,第二,AI是可持续的。人类很难突破生物定律,比如永不停歇地学习新知识、持续变聪明,而AI可以做到。当我们建造出更好的AI模型时,我们也发现,AI也在和我们人类一起进步,一起做出更好的AI。在我们公司内部,员工每天需要写很多代码,做很多研究型实验,现在,大概有70%的代码是AI来写,90%的数据是靠AI来分析。

这种情况下,AI如何变得越来越专业?一年前,训练模型还需要人力完成大量的基础标注工作,标注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种。而今年,专业AI可以完成大量机械的标注工作,标注员可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专家型工作,帮助模型变得更好。标注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给AI一个答案,而是教会AI学习人类思考的过程,从而使AI能力变得更加泛化,越来越接近人类顶尖专家的水平。

AI现在还进步到可以在环境中进行大量学习。在过去半年里,只要这个环境可以被定义出来,且有明确的奖励信号,被放入该环境中学习的AI,就可以逐渐解决相应问题。

基于这些观察,我们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判断:AI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且这种增强几乎是没有尽头的。

AI不会被一家组织垄断

随着AI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它会不会被垄断?最终是被掌握在一家组织里,还是在多家组织里?

我们认为,AI领域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原因有三点:

第一,我们目前用到的所有模型,都依赖对齐(Model Alignment)。很明显,不同模型的对齐目标不一样。比如,有的模型对齐目标是一个靠谱的程序员,那么它做Agent就会特别强;有的模型对齐目标是与人的交互,那么它情商就会比较高,能够做流畅的对话;有的模型可能会充满想象力……不同的对齐目标反映了不同公司或者组织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最终会导致模型的表现非常不一样,也会使得不同模型拥有各自的特点,并且长期存在。


来源:视觉中国

第二,我们最近半年用的AI系统已经不是单个模型了,而是一个多Agent系统,里面涉及多个模型,不同的模型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这会让AI智能水平越来越高,能够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但也会带来一个结果,单一模型的优势在多Agent系统里会逐渐变弱。

第三,在过去半年,有很多非常智能的系统,都不是大公司所拥有的。背后的原因在于,过去一年里,开源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过去一年中,最好的模型虽然还是闭源的,但好的开源模型越来越多,同时也在不断逼近最好的闭源模型。

基于这三点原因,我们认为,AI一定会被掌握在多家公司手中。与此同时,我们认为AI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普惠,使用成本也会变得更加可控。

在过去一年半,我们可使用算力更多了,但AI模型的大小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在于,对所有实用模型而言,计算速度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如果模型计算速度特别慢,就会降低用户的使用意愿,所以所有公司都关注模型的参数量和智能水平之间的平衡。

此前,模型增长和芯片的进步速度基本上是成正比的。芯片的进步速度是每18个月翻一倍,模型也会保持相应的增长趋势。而现在,虽然大家都有更多的算力,模型参数却没有变得更大。那这些增长的算力花在哪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训练上,过去半年,规模增长的速度已经变得比较缓慢,训练单个模型的成本没有显著增加,算力更多花在研究跟探索上。研究和探索,除了取决于算力外,还取决于高效的整体实验设计、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一些天才的创意。

这导致拥有非常多算力的公司和没有那么多算力的公司,在训练上的差异可能并不大。没有那么多算力的公司,可以通过持续提升自己的实验设计、提升思考能力和组织形式,让实验探索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在推理层面,过去一年里,最好模型的推理成本降了一个数量级。我们认为在接下来一两年之内,通过大量的计算网络系统和优化算法,最好模型的推理成本可能还能再降低一个数量级。总结而言,训练单个模型的成本不会显著增加。

大量创新能让AI研发变成一个没有那么烧钱的行业,但是算力使用还会增加。尽管Token会变得很便宜,但是使用Token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去年ChatBot单个对话只要消耗几千个Token,现在Agent单个对话可能消耗几百万个Token,并且因为AI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实用,未来用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让每个人都用得起AI,这是我们对AI发展的判断。我们认为AGI一定会实现,并且一定会服务大众、普惠大众。

如果有一天AGI实现了,其过程一定是由做AI的公司们和他们的用户一起来实现,并且这个AGI应该属于多家AI公司和广泛用户,而不是只属于单个组织某家公司。

Top

1、外交部:坚决支持香港警方依法采取执法行动

2、张家界慈利县通报“东方希望养殖场问题”:去年12月全面停工

3、全国已累计帮扶超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国扶贫累计投入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VJG/detail/kbzanj.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南山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