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22:00 作者:我是小书生
碎碎念的小飞鱼: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制作出透明玻璃?,中国古代有没有透明玻璃
中国古代瓷器制作技艺冠绝世界,中国的英文译名“China”也因此而来。这对很多国人来说是六,七岁孩童也了解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并不知晓在西周时代,我国就已经可以制作玻璃制品。不少人甚至以为在清末中国人才开始接触玻璃制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误解。
战国时期的玻璃串珠
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
中国古人崇尚玉石, 对于透明度高的红,绿宝石并不热衷。上行而下效, 买不起玉制品的普通人,开始纷纷涌向拥有玉石的半透明质感,材质酷似玉石的"仿玉"。一直到清末,仿玉制品依然广受欢迎。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从此走向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后续在中国陆续生产的玻璃制品,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琉璃。
长沙附近楚国墓葬出土的琉璃壁
清仿白玉琉璃杯
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从未断绝,技术交流也一直存在。国内很多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不少来自罗马,伊斯兰地区的玻璃制品。这些器物虽然年代久远,但已经与现代的玻璃制品看起来相当接近了。
国博馆藏公元1世纪罗马条纹玻璃碗
国博馆藏公元4世纪萨珊玻璃杯
中国很早就已经开始制作玻璃制品,在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中也接触到不少来自西方,透明度很高的玻璃器具。可是为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却很少见到国内的技工有尝试制作透明玻璃的痕迹呢?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掌握透明玻璃的制作技艺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也是意见不一,给出的答案总结下来主要集中在中华文化的审美偏好以及碱矿资源不足上。
古人崇尚玉石,追求玉石的半透明质感,那么对透明玻璃喜欢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低了很多。需求不足,也在经济层面上阻碍了技工们向透明玻璃制作技艺方向的探索。同时我国瓷器制作技艺发达,生产的器皿在功能,审美上都已在很多层面满足了国人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人对于玻璃器皿的需求。
碱矿的不足是另一个阻碍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烧制玻璃需要使用助融剂。最好用的助融剂就是碳酸钠,但这种物质在古代是无法人工制得的。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那里的地理环境不易产生碱,因而无法获取必需的原材料。《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玻璃制作方法,用的助融剂是硝酸钾和金属铅。加热之后,硝酸钾氧化铅,产生了氧化钾和氧化铅,这两个物质倒是可以做助熔剂,但是这种铅钾玻璃容易渗出铅、硬度低、也不耐热,无法满足日常生活器皿安全与耐热的要求,最终只能做成一些琉璃工艺品,难堪大用。
西方制作的玻璃则不同,成分以钠钙为主,现在用的透明玻璃绝大多数也是钠钙玻璃。它源自埃及一带,那里气候炎热干燥,盐湖众多,盐湖边上有天然的碳酸钠,这也为西方玻璃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12世纪,西方大教堂开始使用彩色绘画玻璃来装饰门窗;15世纪,最重要的透明水晶玻璃也已在威尼斯诞生。
透明水晶玻璃的诞生,促进了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大大助力天文学以及生物学的发展;而透明玻璃仪器的发明,也使得研究者们进行化学实验,实时观察物质反应变化成为可能。可以说,如果没有透明玻璃的发明,近代科学的大发展恐怕还要延后很久。
我们的玻璃制作技术发展了千年之久,可是由于审美偏好,矿产资源不足,以及与瓷器工业并行发展而落败等因素始终没有成长起来,没有能够制作出透明玻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1、中日历史清算问题(一)应有的共识,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3、暴雨橙色预警!深圳铁路停运部分汕头方向动车组列车,深圳始发列车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