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在上海WAIC,800展商无一不想成为黄仁勋,黄仁勋回中国

时间:2025-07-28 00:14 作者:剑毛

在上海WAIC,800展商无一不想成为黄仁勋,黄仁勋回中国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2025年WAIC现场

“今年无趣许多。去年有很多特别有想象力的东西,但今年大家都变得极其务实,所有人都在求稳。”一位头部科技公司核心人士在WAIC现场直言不讳地吐槽。

7月26日中午12点,距离展览开始还有两小时,上海世博展览馆南门外已是人潮汹涌。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未浇熄热情,撑着伞、拖着行李箱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其中不乏远道飞来的海外嘉宾。

他们此行只有一个目标:参与这场号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WAIC盛会。

伞沿滴下的水珠之间,飘荡着关于当下AI最热话题的激烈讨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

然而,与去年大模型独领风骚不同,今年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明显压过了大模型,成为吸引与会者的绝对主角。

最能直观感受到这股热潮的就是被“炒”至上千元的门票。虎嗅获悉,今年WAIC门票早早售罄。开展前两天,闲鱼平台上的转手票价已被炒至3000元,而一个月前官方开售时,正常票价不过200元。一票难求,足见市场预期之高。

而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WAIC也同样印证了热度。官方数据显示,本届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有800 余家企业参展,其中市外及国际企业占比超 50%,3000余项展品集中亮相。

更具冲击力的是具身智能领域的爆发:去年仅有18家相关公司参展,蜷缩在一层展馆;今年则剧增至80家,直接“占领”了整个上海世博展览馆的二层,连同其他展商,B1层展馆也被悉数填满。

二层俨然成了“机器人舞台”。各家展商轮番演示,人形机器人行走、抓取、执行任务,动作流畅度在行业尚处早期的背景下,可以说堪称“完美”。

但这种“完美”也恰恰构成了现场最戏剧性的一幕:在机器人远未大规模进入实用场景、频频出错仍是常态的现实世界里,WAIC的展台上却难觅“翻车”的机器人。

这份刻意的“完美”,与“求稳”、“想象力缺失”的吐槽声,形成微妙反差。

“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黄仁勋?”一个充满行业焦虑与期盼的问题从被拦在展馆外的人群中隐隐传出来。

“求稳”的机器人

整个展馆的沸点,无疑在二层。而二层当仁不让的C位,属于宇树科技。

宇树的展台宛如一场大型“舞台剧”,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将其围得水泄不通。可惜的是,经过笔者的几番尝试,都未曾挤进人群中目睹这场机器人“打架”,只能望着一片高举手机的嘉宾和游客——每个人都试图记录下这场机器人“盛宴”。


距离宇树不远,智元机器人占据了整个具身智能区最大的展台,人气同样爆棚。

每半小时,其远征A2机器人便会准时登场,上演一段打鼓或舞蹈才艺秀,总能引发阵阵惊叹。


宇树与智元,构成了整个WAIC最耀眼的两道风景线。

它们不仅是展馆的流量担当,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一个估值超百亿,一个估值150亿元,IPO传闻甚嚣尘上。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宣称的商业化速度。就在WAIC开幕前一个月,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达“十来亿元”。

与此同时,智元合伙人姚卯青也对虎嗅表示:“智元今年也能实现10亿的营收。实际上,上半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在商业化上的关键性进展。”

10亿营收的目标,在尚处襁褓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尽管我们目前还不确定这两家机器人公司究竟如何能达到这10个亿的目标,但目前能够判断的是,这两家头部公司已在声势和资源上与追赶者拉开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环顾偌大的二层展馆,真正能像宇树、智元这般自信展示动态能力的机器人屈指可数。

多数展商,仍困在商超、物流等传统场景里,演示着抓取、移动等基础且不易“翻车”的动作。

更有甚者,机器人只是躺在沙发上,连电源都未接通,仅仅是为了凑个热度,证明自己未曾缺席。

而在这些机器人公司中,绝大多数商业化进展都步履维艰。

虎嗅了解到,部分厂商的实际出货量可能仅有寥寥数台,单台售价甚至不足10万元。

这与他们动辄以“亿元”为单位的融资额形成鲜明反差。也许,选择最保守的演示方式,或许是不愿在来自全球的观众和潜在投资人面前“露怯”。

虎嗅在现场还了解到,除了在固定时间展示才艺,不少机器人还会挑客户来展台参观的时机来表演才艺。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向投资人和客户展示“才艺”,以此来让他们见识到这些机器人有多稳,技术有多强。

今年不少关注具身智能的投资人告诉虎嗅,“衡量具身智能赛道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就是融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了大批量的融资事件。

据IT桔子,今年前5个月,在具身智能赛道发生的融资事件,要大于整个2024年全年的融资数,其融资额也已突破230亿元,超2024年的总和。甚至不少出现了不少亿元级别的大额融资。

不过,一个极具批判性的言论也随之传出。

在WAIC大会之前就有行业人士表示,“今年具身智能企业之所以融资不断,是因为他们再不趁今年融资,未来几年会马上进入到冷却期,就很难再拿到钱了。”

而这也恰好印证了今天在WAIC现场所上演的戏剧性一幕。

在笔者看来,这些“求稳”的具身智能公司真正担心的是,泡沫一破,他们的故事就再也讲不下去,也再难拿到钱了。

不再炫技的大模型

相比于二层的炫技和表演,一层的大模型明显更加务实。

但不得不说,从热度上看,今年的具身智能似乎更像是去年的大模型。

今年似乎流行讲“10亿”这个目标。不仅是具身智能领域,在大模型领域,和王兴兴同样说出10亿目标的还有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

就在WAIC开幕式前一天,在距离世博中心不到5km的西岸美高梅酒店,阶跃星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在现场不仅重磅宣布其多模态推理模型Step3即将开源,还放出豪言,“今年目标营收10个亿。”

而伴随这一豪言的,还有一个关键信号: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即将入局。

这场阵仗不小的发布会,为阶跃星辰次日在WAIC的亮相做足了铺垫。在一层展区,阶跃星辰成功吸引了大量目光,其秘诀颇为“接地气”。

只因为它不仅搬来了两辆车,还请来了一位歌手。

比如阶跃联手灿星文化打造“中国AI好声音”互动区,标志性的红色导师座椅成为打卡点。

而同样被上海重点关注的还有MiniMax稀宇科技。这也是仍在WAIC亮相的“大模型六小虎”中为数不多拥有较大展位的展商了。

而与阶跃在终端布局的方式不同,MiniMax则采用纯卖API的商业模式,并大力投入C端应用。就在WAIC大会的几周前,还有铺天盖地的关于MiniMax赴港IPO的传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WAIC开幕式,发表演讲的人已经从大厂切换到大模型公司。在深度学习教父、图灵奖得主Geoferry Hinton之后发表演讲的便是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


对比之下,其他仍在坚持的大模型厂商则显得低调甚至落寞。

智谱AI和Kimi(月之暗面)虽然现身,但展位空间肉眼可见地比去年缩水,颇有“重在参与”之感。

而去年参展的百川智能,今年已不见踪影。大模型领域的洗牌与集中,在展位面积上已一目了然。

走过这些曾经或现在的明星公司展台,一个清晰的趋势浮现:今年的大模型厂商,已集体告别了单纯比拼模型参数的“炫技”时代,转而全力“讲好落地的故事”。生存压力之下,务实成为主旋律。

在大模型六小虎中,从今年上半年可以观察到几个明显的信号:

1)截至WAIC开幕式,所有还在做预训练的厂商都已经推出自家的推理模型;

2)“幸存者”们正在成为地方宠儿,比如阶跃星辰、MiniMax相继获得上海国资背景投资;

3)比追求大模型技术更重要的是,讲好落地的故事。

看来,活下去,并且讲出一个资本和客户愿意买单的“故事”,已经成为大模型公司的第一要务。

热情之后还剩下什么?

尽管DeepSeek并未现身今年的WAIC,但它的确点燃了中国乃至全世界AI从业者的热情。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2025年WAIC能吸引如此多海外目光的核心原因。

然而,当世博展览馆内人声鼎沸、手机镜头聚焦于每一个看似完美的机器人舞步时,一个冰冷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这场空前的热情之下,究竟涌动着多少泡沫?

二层的具身智能展区赚足了眼球与惊叹,但在不少敏锐的从业者眼中,恰恰是这些精心编排、近乎“零瑕疵”的演示,让这场本该充满未来感的盛宴,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索然无味”。

历史的剧本仿佛正在重演。

仅仅2-3年时间,大模型赛道便从“百模大战”的喧嚣,急速坍缩至如今屈指可数的几家独角兽。

那么,眼下展馆里挤着的80家(去年仅18家)具身智能玩家,未来又能剩下几何?

具身智能本就是一个星辰大海,充满前瞻性和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赛道,“不确定性”才是当下的主旋律。

然而,在2025年的WAIC现场,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头部公司高调宣讲着“10亿营收”的宏伟目标,更多公司则在小心翼翼地演示着最不易出错的传统场景应用。

对确定性的过早渴求,对商业数字的急切标榜,正在扼杀这个领域最需要的冒险精神与天马行空。

10个亿,可以是美好的愿望,但也可能成为巨大的泡沫。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23295.html?f=wyxwapp

Top

1、美商务部长称8月1日加征关税期限将不再延长,美国加征关税时间 节点

2、柬首相最新表态:愿与泰国就停火展开讨论,攻略美人师尊

3、逆风中打造「清欢节」:年销10亿的卸妆油女王,为何要用5年圈定10万核心用户?| 思路说vol.26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TSY/detail/gchpdu.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剑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