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22:18 作者:迷人小妖君
Ilya之后,两位90后撑起OpenAI核心研究
白交 鹭羽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Ilya之后,谁是支撑起OpenAI研究的人?
GPT-5发布前夕,奥特曼公开了他背后的两位90后得力干将。
Mark Chen,首席研究官,小扎挖人首份名单,“拒绝了小扎10亿美金薪酬”。
Jakub Pachocki,Ilya的接替者,OpenAI的新首席科学家,曾被奥特曼称赞为“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之一”。
正是他们两个人撑起了OpenAI的核心研究,Chen负责组建和管理研究团队;Pachocki 负责制定研究路线图,并确立长期技术愿景。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还透露了不少细节,比如为什么要解散超级对齐团队,平时又是如何协作等细节。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小扎疯狂挖人、GPT-5发布前夕,不排除有奥特曼一些特殊的考量,也许是给大家一颗定心丸。
网友调侃:合作伙伴关系如此牢固,甚至ChatGPT都称他们为爸爸妈妈。
小扎刚刚更新了他的名单。
不过,你又怎知小扎没有早早下手,但却又是现在这样一个结果。(Doge)
这两位OpenAI顶梁柱有不少共同点,都是90后(Mark Chen 90年,Jakub Pachocki 91年),都有奥赛经验,都是OpenAI资深员工,参与了包括GPT系列核心项目。
接下来那就来好好了解下这两个人。
Mark Chen
相信持续关注小扎挖人的朋友应该对他很熟悉。他应该是小扎的第一个名单对象,也是他给到小扎「加大人才投资」的灵感。
Mark Chen是OpenAI的首席研究官。他曾经牵头创建了DALL-E、参与GPT-3、GPT-4的开发——构建了GPT-3模型并行策略的早期版本;为GPT-4添加图像识别功能,此外还领导了编码模型Codex的开发。
今年春天的时候小扎和Mark Chen进行了一次闲聊,内容主要是小扎向对方请教如何改进自家的生成式AI部门。
Mark Chen当时也没多想,所以就认真建议他加大对人才的投资。结果这一下仿佛就打通了小扎的任督二脉,堪称硅谷史上最疯狂的抢人大战就此启动。
当时小扎就向给他灵感的Mark Chen发出邀请:是否愿意考虑加入Meta,以及如何才能打动你?
后面爆料称,报价似乎达到了10亿美金。
但已经在OpenAI待了6年的Mark Chen没咋考虑就回绝了,并表示自己在OpenAI干得很开心。
他本科毕业于MIT计算机专业,在OpenAI之前,他曾在华尔街公司Jane Street Capital、Integral Technology LLC担任量化研究员,开发了用于期货交易的机器学习模型。
Jakub Pachocki
在OpenAI刚成立的第三年,他就加入了,Ilya是他的工作导师。现在已经在OpenAI呆了8年,今年34岁。他曾负责Dota的AI应用项目,先后担任推理团队负责人、深度学习科学团队负责人。
2024年,在他导师llya离职后被提升为首席科学家,负责监督GPT-4和o1等项目,曾被奥特曼称赞为“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之一”。
他的工作经历更为简单。在哈佛大学搞完博士后研究就来了OpenAI,在此之前,他在CMU读博,只读了三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华沙大学读的本科。
除此之外,他还有个竞技程序员的身份。
高中期间,他曾六次入围IOI竞赛决赛,2009年他获得银牌。 2012 年,他代表大学参加了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他的团队赢得了金牌并获得了总成绩第二名。同年,他还是Google Code Jam的冠军。
如果说奥特曼是OpenAI对外的公关名片,那么Chen和Pachocki则是这家公司的幕后支柱,在llya走后,二人共同承担起核心研究的重任。
他们在OpenAI里的关系比想象中更为紧密,Chen主要负责塑造和管理研究团队,而Pachocki则负责制定研究路线图,并建立长期技术愿景。
但双方角色并不固定,Chen描述他们二人是研究人员,只要看到可以修正的技术细节,就会立马去做,彼此之间相互协同配合。
也许这种默契来源于他们都曾参与过国际编码比赛,Chen还是美国计算机奥林匹克队的教练,这也影响了OpenAI积极参与国际赛事的战略部署。
最近OpenAI就在全球编程竞赛AtCoder中斩获第二名,仅次于人类选手Psyho,成绩突破人类表现层级,极具开创性意义,另外OpenAI又刚刚取得IMO金牌成绩,实现在复杂推理问题上的进步。
有意思的是,Psyho既是OpenAI的头号竞争对手,也曾是OpenAI旗下的员工,Pachocki和他亦是朋友关系,曾经一起参加比赛,现在OpenAI的LLM正在试图跨越这座编程界的大山,就像当年AlphaGo和李世石。
这也是Chen和Pachocki的共同观点,只有去积极挑战数学和编码上的顶级人类,模型才能飞速进步,因为数学和编码才是通向更强大的通用模型的关键。
例如Psyho在本次比赛中也给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解决方案,这是模型之前从未见过的解法,而这也恰恰让模型获得知识提升的机会。
Pachocki表示:
编程和数学实际上关乎创造力,提出新颖的想法,以及连接来自不同地方的想法。
诚然,OpenAI一直在飞速发布新产品,从GPT-4到o系列推理模型,再到即将发布的GPT-5,OpenAI始终保持着这种创新势头。
至于OpenAI是如何同时兼顾开放式研究和产品开发,Pachocki表示,他们始终在尝试构建通用人工智能,但在走向AGI的过程中,延伸出的新技术就可能成为一个支线产品。
OpenAI始终对构建AGI充满热情,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了解并突破其技术瓶颈,例如它能做什么,它不能做什么?
目前最前沿的推理模型,虽然可以将问题分解,也知道很多知识,但无法真正像人类一样串联起知识,仍旧处于推理范式初期,而OpenAI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相信,缩放定律在该推理范式的构建上并没有完全崩溃,只需要找到合适的模型构建方式,或者挑选可用的数据训练,就能逼近AGI的瓶颈。
当然关键还是在于模型的自主时间(autonomous time),即模型如何在没有停滞的情况下,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对复杂问题的自主研究。
Chen和Pachocki更重视AGI作为工具的实用性,认为发展应当循序渐进,而llya和他们的观点则截然不同,llya曾在采访中表示,AGI将会是里程碑式的改变世界的存在。
因此llya希望从设计更优秀的模型转向控制模型,于是他曾在OpenAI内部成立超级对齐团队,旨在投入OpenAI五分之一的资源以控制超级智能。
但当llya离开公司后,超级对齐团队迅速被解散。
谈及解散原因,Chen和Pachocki认为所谓对齐研究已经融入OpenAI的核心业务,模型必须按照预期工作才能发挥作用,且当前应当更关注现有模型的对齐,而非假设性的超级智能。
OpenAI正在从纯研究实验室转向兼顾研究和产品落地的公司,关于前沿研究和产品发布之间的关系,Chen表示: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
但有关GPT-5的更多信息,Chen和Pachocki没有进行过多的透露,官方说法只有奥特曼的“即将发布”,以及称之为实验性模型。
所以当这篇文章被奥特曼转发后,网友的关注焦点还是放在了GPT-5上:
请停止发推文并发GPT-5。
参考链接:
[1]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7/31/1120885/the-two-people-shaping-the-future-of-openais-research/
[2]https://x.com/sama/status/1950936581810041143
[3]https://www.reddit.com/r/singularity/comments/1m5c4mj/mark_zucker_asked_mark_chen_if_he_would_consider/
2、大众造增程车,丰田建电池厂,合资车企正在上演“生存式进化”
3、Epic 赢得“全面胜利”:继苹果后,谷歌也将开放 Play 应用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