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件精选档案公开!来省档案馆了解更多全运会“幕后细节”
7月31日,在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即将到来之际,广东省档案馆举办全运会档案开放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广东省档案馆对在广东举办的六运会、九运会11000多件馆藏档案进行了梳理筛选,精选出档案218件,包括文书、照片和实物档案,正式向社会开放。
活动现场
此次档案开放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创新·融合”主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文化符号塑造、粤港澳交流合作、群众参与、科技赋能等六个方面,对两届全运会档案中的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示,以馆藏档案见证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的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
九运会省级场馆建设概况。(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九运圣火坛”设计方案。(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届全运会对广州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场馆的建设,有效拓展改善了城市布局,开创了“以赛促城”先例。这部分档案主要展现了两届全运会的主场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等场馆建设的有关情况。天河体育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广东乃至全国首个大型体育综合体,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三大场馆的先河。九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创造了国内体育场馆建设速度最快、当时国内最大等多项纪录。
市场化运作方面,前五届全运会筹办资金全部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由政府拨款兴办,而第六届全运会则拉开了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序幕。1984年10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这在中国体育史上是第一次,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办体育方针的一次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工作总结。(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两届全运会在文化符号打造方面开创了多项先例,诞生了第一首全运会会歌和第一个全运会吉祥物。在吉祥物、会徽、火炬等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巧妙融入岭南文化元素,有效展示了岭南文化软实力。这部分馆藏档案保存了两届全运会的会歌、吉祥物、会徽、火炬等标志的创作公告、原作图稿、设计图纸、纪念封、邮票等原始资料,以及印有全运会吉祥物等标志的时钟、花瓶、陶瓷杯等周边纪念品,展现了全运会文化符号的创新价值。
六运会吉祥物“阳阳”原作图样。(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回顾两届全运会,粤港澳“以体育为媒”,频繁深入开展体育交流合作。为庆贺六运会胜利闭幕,广东省体育总会邀请香港参加“六运杯”足球赛,为后续举办“省港杯”等跨境体育赛事奠定了基础。馆藏档案还保存着港澳同胞、港澳企业踊跃捐赠支持祖国举办体育盛会的相关资料。
九运会是澳门回归祖国后首次参加的全运会。香港、澳门体育代表团参加全运会,标志着港澳正式融入国家体育体系。澳门承办了九运会曲棍球预赛,成为澳门体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促使香港、澳门持续扩大全运会的参赛规模。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通讯员 广东省档案馆
1、他信父女8月生死官司!柬埔寨竟然上演苦肉计,人民党被民众痛骂,柬埔寨被害夫妇哪里人
2、"大限"将至,岛内哀叹:这回又要被割多少肉?,大限将到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