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就像同时亮起了红黄绿灯……,欧盟对中国的意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冯德莱恩在结束了中国行之后,紧接着就与特朗普签订了贸易协定,不仅同意输美商品被征收15%关税,还将增加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军事装备以及总额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
这相当于明明白白给中国提了个醒,对欧洲的幻想可以破灭了。
欧洲理事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国家元首”)科斯塔是橡皮图章,欧盟委员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政府首脑”)冯德莱恩、欧盟外交专员卡拉斯、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固然亲美,但欧盟大政方向并不单纯由几个人决定。这几个人也是欧盟内部经过竞争和利益平衡才胜出的,他们代表的应该是欧盟利益。
美国、欧盟、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英加日韩澳新挂靠美欧,印度、俄罗斯等统统划入“其他”。
当然,中国肯定不认为自己具有侵略性,这确实是欧美叙事。中国崛起实质性地改变了地缘政治经济现实,改变了历史走向,某种程度上这是在侵入一直由欧美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在欧美看来,这就是侵略性。
欧洲本以为可以吃完中国吃美国、吃完美国吃中国,突然发现两头受挤、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中国对中欧关系突然走入深水区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的同时,欧洲对美欧关系突然走向深水区同样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
还有一些介于“农业欧洲”和“工业欧洲”之间的国家,比如法国,一方面有空客、雷诺、道达尔等,另一方面是酒类、香水和化妆品、奶酪、食品出口大国;荷兰有飞利浦和壳牌石油,但奶酪、花卉和球茎也是出口大国,荷兰的金融和服务也很厉害,有KPMG、ING等。
中国供应链对农业欧洲意味着消费品,可替代性相对较强,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则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国供应链对工业欧洲是双刃剑,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中间品的可靠来源,另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制成品的强大竞争,两方面都难以替代。中国制造业还在迅速向高端产品这个欧洲曾经稳居的舒适区强力渗入,严重压缩欧洲对华出口的竞争力,降价竞争则严重影响欧洲的经济社会生态循环。
欧洲奉行福利主义,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幸福感。这样的社会经济生态一方面抑制创业和发明,另一方面需要少数高税收产业供养全社会。这是手停口停的社会经济生态,所以欧洲对涉及经济基础的“侵略性”特别敏感。
在欧洲尚处于科技前沿而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这样的体制问题不大。但在科技发展迅速、甚至跃进的当下,欧洲跟不上趟了,原有体制有崩盘危险。这正是欧盟当前的焦虑所在。
1、中疾控发文详解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3、俄罗斯想买中国的歼-35?我们这边没问题,但有个前提,俄罗斯会买中国航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