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时评|逄培:我们根本不存在
——当存在成为代码:模拟假说下的战争虚妄与文明出路
逄 培(中国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
倘若你我皆是代码,地球不过是冰冷指令的投影,此刻你指尖的触感、眼前的文字、胸腔中跳动的心,是否只是一场精密的虚幻演出?这便是模拟假说抛出的终极诘问。它并非科幻呓语,而是继承自笛卡尔“恶魔论证”与普特南“缸中之脑”的严肃哲学追问,在波斯特罗姆的“模拟三难困境”中达到逻辑巅峰:我们极大可能正生活在后人类文明运行的程序里,其实“我们根本不存在”。
先从认识论说起,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在模拟宇宙中站不住脚了。若一切感知都能被设定,“我思”或许只是程序的巧妙回应。康德认为“时空”是经验的基石,可若它只是模拟器的初始参数,我们就被困在无法触及事物本质的牢笼里。
再看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质料因”的物质基础,在比特流面前土崩瓦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变成“存在即被运算”,物质世界成了意识的结构化幻影。泰格马克的数学宇宙假说更激进,认为唯有数学结构是真实的,我们不过是其程序化实例。
伦理困境也随之而来,痛苦若只是算法模拟的神经信号,还需道德考量吗?波斯特罗姆提醒,若高级文明有道德良知,我们所处的模拟世界更可能存在,因为它们会避免创造受难的“意识程序”。诺齐克的“体验机”悖论也升级了:模拟者有权终止程序吗?被模拟者能要求“意识升级”吗?
当存在都悬于虚拟的钢丝上,人类历史上那些尸山血海、以万千生命为赌注的宏大战争,其荒诞性便如显微镜下的细菌争斗般暴露无遗。若你我皆为代码,争夺的领土是虚拟坐标,捍卫的信仰是预设叙事,炮火连天与同归于尽,不过是程序中的逻辑错误。
在此背景下,“无人机赛道”非接触式战争构想,展现出残酷却现实的清醒。既然“存在”可能虚妄,至少让毁灭远离血肉之躯。就像用电子游戏中的虚拟对抗替代真实子弹,无人机战争虽不能根除冲突,却为可能的“模拟世界”提供了相对低风险的冲突解决方案,将破坏限定在机器与数据层面,而非吞噬真实生命。这不是对战争的赞美,而是对传统战争荒谬性的技术性降维。
模拟假说本质超验,如卡尔纳普所说,拒绝实证的终极审判。但哲学并未放弃回应。实用主义者威廉·詹姆斯认为,只要模拟世界的“因果效用”稳定,苹果依然落地,火焰仍旧灼热,那么“真实”就是我们行动中“有效用的信念”。现象学则如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的呼声,转化为对经验结构的纯粹描述,无论本体论根基如何,此刻的体验就是唯一的现实。
模拟假说并未宣告存在的终结,而是让我们在新的维度理解存在。海德格尔说:“追问存在者之存在,本身已是存在的一种显现方式。”即便人类意识只是递归运行的代码,这份对自身起源的怀疑、对战争暴行的反思、对和平路径的求索,这份自反性的追问,便在这可能虚无的宇宙中,确立了我们真实的“次级本体论地位”。
在宇宙可能为虚的警醒下,文明真正的勇毅不是执迷于“存在”的绝对证明,而是以清醒的谦卑构建更少苦难的世界。当无人机在赛道上替代血肉横飞的战壕,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存在”价值的一次深刻救赎。哪怕我们只是程序中的幻影,也当赋予这幻影以尊严的算法。
2、唐际根教授再次声明,他怼的并不是实事求是的西史辨伪,而是造谣生事的“西方伪史论”
3、京东确认将向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发出收购要约,对后者估值近22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