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大学生参观实习的问题,大学生参观考察活动的文字整理和记录

时间:2025-08-01 09:52 作者:剑子大仙

大学生参观实习的问题,大学生参观考察活动的文字整理和记录

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时,因浮选槽格栅板脱落坠入,不幸溺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对事故展开提级调查。各地各校都发紧急通知:要求带队老师加强安全教育,严控安全隐患。

事故原因和“溺亡”用词是否恰当不是这里的重点,大学生在工业现场参观实习的安全问题才是重点。

工业现场的参观实习是工科大学生的特有问题。在大学教育与工业实践脱节焦虑严重的现在,工业现场参观实习是补上脱节的重要手段,但作用并不一定如想象。

工业实践早就超过“看一眼就明白”的时代了。走马观花的参观实际上和旅游者没有多大两样,顶多有个带队老师或者“地陪”工人、工程师当“导游”。这一圈“新鲜”看下来,除了“xx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并没有多少有意义的新认知。要对过程、安装细节有足够深入的认知,不从设计意图和技术细节入手、不长时间下沉到现场是做不到的。这可以用学驾驶作为比照。驾校学生可能在教材或者视频里看到过方向盘、油门板的样子,带他们去汽车里探头探脑一番并不增加太多有用认知,真要学开车,还是要坐进去、开起来。

在我老东家那里,新入职的工程师要经过两年的见习轮岗,才能独立上岗。其中头六个月基本上是穿上工作服和全套安全装具,每天跟着工人跑现场、打下手。这才谈得上对过程、规范、安装细节、实际操作有实际了解。两年轮岗下来,依然需要在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工作,所有计算、报告、图纸都要经过带教工程师的审核和批准。

对了,就我所知,加拿大(可能包括美国)也没有工科高年级大学生的参观、实习环节,理论结合实际完全是入职后的公司培训负责的。这包括前面说到的两年(各公司可能不同)见习轮岗、工程设计工具(过程仿真、过程计算、DCS等)的使用培训(有些在公司内部以老带新,有些去原厂培训)等,还有一大堆规培,包括公司规程、标准等,很重要的是安全培训。

在化工厂和大部分(还是全部?)过程工业里,WHMIS(念做whim-is)培训必不可少。这是各种工业安全标志的辨认和标准应对措施的课程,包括易燃、有毒、放射性、强电、坠落危险等。新员工必过WHMIS关,老员工也每年一次复考,包括厂区中管、高管,否则没有下现场的资格,而厂区没有下现场资格的话,除了财务、IT什么的,你就别干了。中管、高管业需要下现场,各种检查。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根据工作需要,还有更加详细、专业的课程,比如怎么读危险品标志、发生泄露或者接触如何处理等。强电、放射性更是专门规章一大堆。

在更加基本的层面,则是厂区安全和紧急应对规程,比如分级分区警报、逃生路线、签到政策、进入现场的人数和安全措施规定等等。同公司的人到不同厂区,也必须先过一遍当地的安全规定,确保拉警报的时候人人知道往哪里撤退、向谁报道,更是确保人人明确哪里能进、哪里需要特别许可才能进。装刷卡门锁之类的办法有点想当然,这些电子玩意儿不一定符合防火防爆规范,更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影响撤离或者营救。在办公区域外,任何现场更是必须有当班工人的陪同才能进,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必须绝对听指挥。

这不是繁文缛节,而是几十上百年来工业安全教训的结晶,新入职的员工需要个把两个月才能跑通这些“进厂必修课”,这对短暂参观实习的大学生是过高要求了,对于每年要带学生打游击的带队老师更是不可承受之重,谁能记得住不同公司的规范和要求啊。

现代工业安全已经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老实说,工科大学的带队老师根本负不了这个责,他们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其中的枝枝叶叶。发那些通知的人其实就是官僚主义,主打一个免责,好像重视了,实际上根本不是地方。

从选矿厂事故来看,带队老师和学生甚至缺乏安全常识。

金属格栅上是可以站人的,但这也是危险区,没事别往上站,六七个人往上站更是不可思议的鲁莽。

根据网上有人发图,事故现场的格栅是用这样的焊接角铁固定的,焊接点就是天然的安全隐患,一个角铁破损,有人踩上去就可能翻转。不知道中国的相关规定如何,这在加拿大工业界是肯定不容许的。安全措施必须本质安全,槽盖需要像下图那样,有一圈台阶边缘,格栅的大小与外圈一致。这样,即使格栅有局部破损,也不可能翻转、造成跌落事故。这在建造的时候稍微麻烦一点,但也那么麻烦。更重要的是,这应该成为想都不用想的习惯。

看图中,格栅与地面不平,走过的时候可能会绊倒,这也是不安全的。

工业设计应该本质安全,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有掉落危险的地方需要安全带扣在可靠的挂点上,这也是常识。更重要的是,就像饭店、电梯有安全容量的规定一样,所有工业现场有超过正常工作人员数量的时候,也需要有安全容量的概念,不能有超过数量的人员存在。

没人提到事发现场是否有当班工人在场,也没人提到是否有人劝阻过不要太多的人站立在同一块格栅上。甚至有可能老师为了一次给更多学生讲解,特意招呼更多学生站过来。当然,这是猜想,没有任何依据。

说到底,这样的“工业旅游”并无必要,不能实质性地增长学生的感官认识,还增添了很多安全风险。沿着参观路线可以保证安全,但就更加“工业旅游”了。

面向公众的工业旅游值得提倡,但这是有条件的。在不存在爆炸、燃烧、化学泄露、高强度噪声的地方,有全玻璃走廊隔离的参观走廊是很好的让公众走近大工业的地方。但是化工厂、选矿厂等并不适宜。

这是参观,还有实习问题。实习的目的是给临近毕业的工科生一个品味工业实践的机会,通常还结合一个虚拟的项目改造作为大作业,但现代工业环境太多变,公司标准各不相同,这样浮光掠影的实习其实也作用不大。老实说,一个车间的图纸丢给大学生,读懂、读完就实习期差不过没了。从概略的工艺流程图开始,到详细的P&ID图,再到具体设备的细节图,要看懂图标就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是学自控的,还要加上控制应用的设计文件、程序代码、现场到接线端到机房的接线图,还有DCS的一大堆图。这些只是有意义的大作业的起点。

我自己几十年前毕设的时候,工艺设备简单,系统还是单回路单元仪表,那时也没有安全规范的概念,图纸规范也没有现在这么详细具体,每天同学们在设备爬上爬下,几个星期下来还真是摸清了。现在要重复,已经不可能了,一切都极大复杂化了,要爬上巨人的肩膀可得有一阵好爬呢,老办法不行了。

这不是说工业实践不重要了。这方面,co-op的做法值得借鉴。加拿大(还有美国)工科大学有常规生和co-op生两种,co-op生比常规生通常要多一年时间,整个大学期间部分学期上课,部分学期下厂实习,通常没有暑假。

但co-op生的实习不是通常理解的实习。首先这通过一个近似招工的程序找到实习公司,公司内指派资深工程师专人带教,co-op生在实习阶段全程跟踪,并完成带教工程师指派的调查、计算、小结等符合当前学习进度的任务。co-op生相当于编外新入职人员,接受全套安全教育,配备全套安全装具,而且是带教工程师一对一带教,或者委托当班工人一对一带着下现场,安全有保证。实习期在8-16周,大学5年有3-4个实习期,每个实习期通常在不同公司。

co-op期间实习公司发津贴,比全时职工要少,但比打工收入多,也是不错的自己供自己上大学的路子。

co-op生也在学习期间就有一定的工业经验,实习的公司与个人之间首先有双向的第一手了解,用人时优先录取,或者优先踢出,看实习期间的表现了。很多公司只录用co-op毕业生。但要读研的话,常规生时间更短,有优势,co-op的现场经验对读研未必有用。

内蒙古事故之后,估计更多的中国厂矿会婉拒参观、实习要求,安全难以保证是很现实的理由。平日只有个位数员工的现场,参观实习期间一来就是几十人,谁都怕出事。

工业旅游和浮光掠影的象征性实习的意义也应该重新检视。或许是重新考虑参观和实习问题的时候了。

Top

1、此芯科技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 AI 之力勾勒美好未来

2、国家防减救灾委针对河北提升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至三级,河北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3、餐饮业卷生卷死的当下,麦当劳如何用AI突围,麦当劳新设计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OTG/detail/dglmfh.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剑子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