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23:48 作者:这是某的小号
体制内的梦魇不是加班,而是担心随时加班,体制内的烦恼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经常猝死的小伙伴都知道,猝死虽然往往发生在加班的时候,但最能让人产生心脏骤停的感觉的,却是被通知加班的那个瞬间。
比方说,下午五点半,当你正在畅想下班后约朋友吃饭逛街,或者回家泡澡刷剧的时候,领导忽然过来说:下班别走,今晚加个班。
又比方说,周五下午五点半,当你正在规划如何度过这个周末的时候,领导忽然一个电话:明天八点半前到单位,加个班。
想想那感觉吧。
但是,这种感觉,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经历这种感觉,他会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紧张感:
即使某天晚上或某个周末真的不用加班,他也会提心吊胆,担心那索命的手机铃声随时响起。他甚至不敢陪家人一起出远门、不敢邀约亲朋好友,因为他害怕随时到来的加班会扫去所有人的兴致。
这很可怕,却也很现实——要知道,多数中国人,尤其是体制内的中国人,是无法做到“下班后不理会工作信息”的。在我们的文化中,这被视为不负责任。
然而,人一旦形成了这种“担心随时加班”或“随时担心加班”的习惯,那即使他某天没有加班,也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只要人的精神无法放松,他就一直处在实际上的工作状态;只要人无法彻底远离工作,他就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放松。这是个闭环。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狂”,通常不太可能是个温和、敦厚的人。毕竟他永远处在一种紧绷的焦虑状态之中。
当然,有人会说,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突发事件也在增多,那么,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加班就不可避免。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它忽视了人们加班的原因。
面对一些真正紧急的加班,比如救火、抗洪、防疫,相关人员或许会疲劳,但一般不会产生对加班的反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特点让他们有足够的“加班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是真正崇高的事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会部分地消弭加班带来的负效应。
但这里要叠个甲: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群就比别人更应该加班,荣誉感也不能代替物质补偿和调休。只是说,真正急难险重的任务,其实并不是大家最反感的加班。
大家最反感、也最害怕的,是这种加班:它看起来很紧急,但实际上并不紧急。它之所以紧急,只是因为某个领导急于满足自己的某个忽然产生的念头。
比如他可能忽然想开一个会,那么他手下的工作人员就要加班为他起草讲话、下通知、准备会场;又比如他可能忽然想知道某项情况,那么他手下的工作人员就要加班调度情况,被调度的工作人员也要加班报送情况。
这些事同样可以办得很紧急,然而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种紧急加班是无意义的。
而体制内最多的,又恰恰是这种加班。这大概是体制内打工人获得感低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时又有人会说:你认为这些加班毫无意义,有没有可能是你的站位不够高,看不明白它的意义?毕竟,领导们要推动事业的发展,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考量。
这种情况当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领导会说:你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这样你就不会觉得累了。你看我也加班,我就不累。
但问题是,同一项工作,对领导来说确实是事业,但对下属来说也确实不是事业。领导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的时候,那些在电脑前苦哈哈码字的下属,那些给他点头哈腰端茶倒水的下属,他们会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吗?
所以,本文的目的也就在于,它试图发出一种呼吁:各位领导,你们眼中的奋斗,在你们,确实是奋斗;然而在你们的下属那里,那就是加班。
换句话说,下位者比上位者更需要休息。
希望你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