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2 05:55 作者:紫树叶
“中国超大城市令人惊叹,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文/观察者网 柳白】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图兹认为,这一现象源于人们高估了全球化的力量,忽视了一个国家历史遗产形成的特定资金、人口与思想流动网络,对中国这样庞大体量的国家而言尤其如此。他还提到中国的“双循环”战略,强调国内消费和创新与国际贸易并存,反映了一种新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21世纪初是这种未来愿景的巅峰期。上海、深圳、北京,还有孟买和班加罗尔这样的亚洲大城市,纷纷跻身“全球城市”名单。上海的天际线已为世界所熟知。
“若你今日造访中国,会见到一幅二十年前未曾预见的景象,”图兹描绘,“人口数千万的超大规模城市,拥有惊艳的现代科技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却罕见外籍居民踪迹。”
在北京,外国人仅占总人口的0.3%;在四川省会成都,2000万居民中,外国人口仅占0.08%。
即使是像日本这样积极参与贸易的大型富裕经济体,其贸易占GDP的比例也从未很高。美国和欧盟也是如此。如果不计欧盟内部贸易,欧洲与世界的贸易占比仅为23%,并不突出。
中国的庞大体量强化了这一逻辑。随着中国继续巩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生产体系的地位,世界经济对其重要性将越来越小。
图兹写道,汉语是外来移民面临的巨大障碍。但简体中文的通用性同时为全球至少八分之一人口创造了共同文化基础,这为大规模内部迁徙开辟道路。北京或许外籍居民稀少,但近40%人口来自中国其他地区。
同样,在印度的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外国人口微乎其微,但超过半数的城市居民是从印度其他地区迁移而来的。
图兹最后提到,当中方2020年5月提出“双循环”愿景时,它被视为与美国竞争的地缘经济宏伟计划。也就是说,中国将建立国内消费创新与国际经贸的双重循环。
但如今,这项愿景与其说是一项政策蓝图,不如说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客观描述。
他形容,中国的城市并非熔炉般交融世界,而是作为巨型国家和区域枢纽,与更广阔的世界深度互动,却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去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之际,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在自主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中国也积极分享城市发展经验,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智慧交通、建筑节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我们支持联合国人居署设立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打造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等公共产品,助力各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
2、我们这个民族,有两头特别强,一头是最顶尖的精英阶层,一头是最底层的民众
3、从藏医药到无人机:海外华媒见证西藏产业甲子之变,西藏藏药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