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持续深化(国际视点),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会

时间:2025-07-28 08:20 作者:符珑译

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持续深化(国际视点),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会

本报记者 刘 赫


比亚迪纯电动卡车亮相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 本报记者 刘 赫摄


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工人在华朔科技匈牙利分公司工厂内工作。华朔科技是一家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商,其匈牙利工厂一期工程于2024年开始试运行。 新华社记者 张 帆摄

13年前,英国广播公司知名汽车节目《疯狂汽车秀》曾评价中国汽车“缺少自主技术,没有希望”。2025年,当其再次测评中国汽车时,主持人汤姆·福特感叹,中国新能源汽车“性能优良、做工精良、配置齐全”,“‘中国制造’完全不一样了”。

十年磨一剑。这“不一样”源于中国汽车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品质把控。欧洲汽车市场分析机构Dataforce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国家的销量同比增长78%。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表明,中国是欧盟第三大汽车出口市场,仅次于英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的汽车市场,中欧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以绿色产能为引擎,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中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互利共赢。

从“尝鲜”到“信赖”——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销量持续上升

7月15日上午,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德国敦豪集团批量采购的300台上汽大通纯电动物流车首批车辆正式启运欧洲。

为何选择中国品牌?2022年年初,上汽商用车欧洲团队观察到敦豪集团正加速推进车队电动化转型,双方团队开始了接洽。2024年,首批试运行的50辆上汽EV30走上德国街头,投入物流配送网络。城市续航里程超400公里,30分钟可充至80%电量,从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上50摄氏度,电池均可正常使用,上汽大通以品质赢得客户。

“越来越多欧洲企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尝鲜’转向‘信赖’。”敦豪集团全球货运相关负责人艾若馨说。到2030年,敦豪集团计划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的新能源车使用率提升到66%以上。“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中国汽车的支持。”艾若馨对未来合作充满期待。

如今,在欧洲街头巷尾,看到中国车的概率更大了。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持续上升。根据骏特商业咨询公司的数据,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约15300辆,同比增长59%。

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欧洲汽车市场长期被众多资深品牌占据。一个新品牌在这里成长,需要破除不少“成见”。欧洲新车评价规程秘书长米希尔·范拉廷根表示,中国车企在欧洲取得的成绩,与其在技术创新、安全保障、绿色环保、质量提升上的进步直接相关。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认为,更多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市场对消费者和汽车行业都有好处,良性竞争既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又促进了行业创新。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一站式服务网络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日前,长安汽车欧洲首家旗舰店在挪威德拉门正式开始运营。挪威公路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挪威新注册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高达88.9%。此次长安汽车举行上市发布会的前一天,当地民众亨丽埃特路过门店时看中了一辆白色的深蓝S07,她当场下订单,成为欧洲首位“深蓝”车主。“提到新车的感觉非常棒!”亨丽埃特说。

除了挪威市场,长安汽车还在德国慕尼黑、荷兰阿姆斯特丹及英国伯明翰建立三大区域运营中心。长安汽车欧洲事业部区域营销总监尼克·托马斯告诉记者,公司与当地头部经销商合作,实现新车上市与门店开业“零时差”,同时联合欧洲物流企业、保险服务商,构建仓储、售后、保险一站式服务网络,“不是简单地出口产品,而是提供系统性服务”。

多瑙河畔,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第十一区,有一座占地3.2万平方米的综合园区,这里是比亚迪欧洲总部所在地。据企业介绍,欧洲总部承载销售与售后、车辆认证及测试、车型本地化设计与功能开发三大核心职能,将为当地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并与匈牙利高校开展联合科研,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参加比亚迪欧洲总部落成仪式时表示,比亚迪带来的不仅是制造能力,更是研发创新能力,标志着中企投资进入全新阶段,匈中将携手孵化出更多尖端科技。

拥有28年汽车行业经验的约瑟夫·拉斯科伊在位于匈牙利科马罗姆市的比亚迪电动大巴和卡车工厂工作了近8年,“当初选择这里是想做点有挑战的事情”。这座比亚迪欧洲首个电动车工厂近期宣布,将新增2.9万平方米智能产区,深度集成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制造技术,以满足欧洲市场对零排放公共交通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作为比亚迪的销售伙伴,匈牙利汽车经销商席勒公司战略和营销总监席勒·马克说,比亚迪在匈牙利品牌认知度不断提升,公司决定从销售传统欧洲品牌转向主要销售比亚迪创新车型。

从单一的“产品出海”到系统性的“生态出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口碑是靠着街头巷尾的一辆一辆汽车跑出来的。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持续深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加速重构的一个缩影。

从“优势互补”到“创新互研”——

全链条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全链条协同发力。一组动力电池、一套智能设备,串联起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空间,更是中欧产业合作创新的空间。

法国北部上法兰西大区的“电池谷”,北起敦刻尔克,南至杜埃,全长约100公里。在“电池谷”中部的吕茨,中国敏实集团与法国雷诺集团联合投资的两条电池盒生产线已启动生产。雷诺吕茨厂区经理让—吕克·布瓦介绍,生产线不到3个月就安装完毕,法中合资公司正加紧为雷诺新款电动车生产电池盒。“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真正的领先优势,我们真心希望与中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从先进技术中获益。”法国北部投资促进局首席执行官扬·皮托莱说。

类似的合作案例还有很多。宁德时代与多家欧洲车企合作,在德国、匈牙利和西班牙建设了电池工厂;零跑汽车与欧洲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宣布合作计划,将在意大利米拉菲奥里工厂生产纯电动汽车;国轩高科携手斯洛伐克企业在舒拉尼合资建设动力电池工厂,被视为斯洛伐克历史上第二大外资项目。

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共同研发了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开创“技术授权+合资实体”的深度合作模式;奥迪与华为合作,为奥迪A5L系列车型搭载中国市场专属的数字化功能;宝马与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研发电动车电池,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

近期,由宝马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超感智能座舱首次在亚洲亮相。据了解,这项新技术将于今年底实现量产,并输送至欧洲工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们在中国设立了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超过3000名工程师专注于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与数字化用户界面,并与多家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将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汽车产品。”

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缺口将达2700万辆。业内人士认为,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有助于填补世界“绿色缺口”。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欧双方车企早已行动起来,以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德国知名汽车经济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表示,国际合作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要义,欧洲与中国加强汽车产业合作,将铺就一条产业发展的“黄金之路”。

(本报柏林7月27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8日 16 版)

Top

1、跳水梦之队第三金!郑九源世锦赛1米板夺冠,跳水冠军郑军简历表

2、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

3、支持警方通缉19名外逃乱港分子!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声明,外逃香港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NAN/detail/emjltl.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符珑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