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2 06:10 作者:夜男子
“中国超大城市令人惊叹,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亚当·图兹(Adam Tooze)7月31日发文指出,过去人们认为全球化会催生更多像纽约、伦敦等融合各国人口、思想和资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但中国超大城市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特点,比如基础设施现代化、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但外籍人口占比极低。
他在文中写道,人们曾以为全球化的未来,是像纽约、巴黎、伦敦、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些地方虽有民族特色,但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思想和资本。
其中许多城市在历史上曾是帝国的首都。像伦敦和纽约这样的城市,一度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创,却因全球增长重新焕发生机并实现转型。
图兹说,全球化之不可阻挡,理论上会催生更多这样的城市。数字网络和全球航空旅行将它们紧密相连。
7月25日,上海外滩北段举行特别激光灯光秀 IC Photo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增长与贸易之间的联系。尽管全球的GDP还在增长,但贸易占GDP的比例趋于平稳。银行收缩业务,欧洲金融业退潮,随之而来的新冠疫情又给了自由全球化致命一击。
在北京,外国人仅占总人口的0.3%;在四川省会成都,2000万居民中,外国人口仅占0.08%。
即使是像日本这样积极参与贸易的大型富裕经济体,其贸易占GDP的比例也从未很高。美国和欧盟也是如此。如果不计欧盟内部贸易,欧洲与世界的贸易占比仅为23%,并不突出。
中国的庞大体量强化了这一逻辑。随着中国继续巩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生产体系的地位,世界经济对其重要性将越来越小。
英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等西方语言,曾为全球流动提供通道与路径,造就了里约、布宜诺斯艾利斯、悉尼和香港等城市,但“汉文化圈”有其自身的文化语言逻辑。
图兹写道,汉语是外来移民面临的巨大障碍。但简体中文的通用性同时为全球至少八分之一人口创造了共同文化基础,这为大规模内部迁徙开辟道路。北京或许外籍居民稀少,但近40%人口来自中国其他地区。
同样,在印度的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外国人口微乎其微,但超过半数的城市居民是从印度其他地区迁移而来的。
这些城市虽非昔日构想的全球都市,却已成为创新型社会的枢纽节点,在世界经济中占比日益攀升。
图兹最后提到,当中方2020年5月提出“双循环”愿景时,它被视为与美国竞争的地缘经济宏伟计划。也就是说,中国将建立国内消费创新与国际经贸的双重循环。
他形容,中国的城市并非熔炉般交融世界,而是作为巨型国家和区域枢纽,与更广阔的世界深度互动,却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1、看完《南京照相馆》,不想听日本人道歉!,看完《南京照相馆》,不想听日本人道歉了
2、香港稳定币今日开闸,业内人士:5年左右将逐渐取代SWIFT,香港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