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获赔超500万 品牌维权攻防战持续升级
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份判决引发关注:因商标及门店设计与瑞幸咖啡高度相似,“幸猫咖啡”被判赔偿516万元。这一案件再次将品牌维权话题推向公众视野,从国内市场的门店“撞脸”纠纷到海外市场的商标权益之争,企业对品牌价值的守护正进入更深层次的攻防阶段。
商标权益争议频发
“幸猫咖啡”与瑞幸咖啡的纠纷颇具代表性。2022年注册的“幸猫咖啡”,在短短两年内开出86家加盟店,其门店门头的鹿头标识仅将瑞幸标志性的右向鹿角改为左向,咖啡杯、店员工服的字体排版也与瑞幸高度相似。
法院审理认为,“幸猫咖啡”的商标在组合元素、构图及视觉效果上与瑞幸咖啡高度近似,已构成侵权。考虑到其加盟店数量多、侵权范围广,且通过收取加盟费获利丰厚,情节严重,最终作出包括惩罚性赔偿在内的516万元判赔决定。
类似的纠纷在海外市场同样存在。2020年,泰国皇家50R集团抢注“瑞幸咖啡”商标,将瑞幸标志性的小鹿头像镜像翻转,开设风格相似的门店,甚至宣称是“瑞幸海外合作方”。瑞幸于2022年8月发布声明,明确表示从未在泰国开设门店,当地相关门店均为仿冒并启动法律维权。历经一审胜诉、二审败诉的波折后,2025年3月,泰国法院最终判决:禁止50R集团继续使用“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及鹿头logo,需赔偿约1000万元人民币,并承担全部维权成本。
多领域上演权益之争
品牌权益纠纷并非仅存在于咖啡行业。餐饮领域,鲍师傅糕点曾面临上千家仿店的“围猎”,部分仿店字体模仿到真假难辨;费大厨湘菜遭遇线上“代购店”冒名抬价,劣质食材还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蜜雪冰城也出现过“蜜雪冰城 Pro”仿店,从商标到装修均刻意混淆视听。
家居零售领域的商标之争同样引人注目。7月23日,“MUJI无印良品称与無印良品无关联”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相关阅读量超5亿次,这背后是一场持续24年的商标拉锯战。
时间线显示,2000年,北京棉田集团前身抢先注册“无印良品”家纺类商标。2005年日本MUJI进入中国市场时,该商标已形成市场壁垒。此后,北京棉田开设近500家门店,使用“无印良品Natural Mill”标识,2015年还以商标侵权为由起诉日本MUJI并获赔50万元。202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驳回MUJI再审申请,确认北京棉田对24类家纺商品“无印良品”商标的在先权利,判定双方商标需合法共存且显著区分。
品牌维权手段升级
面对持续的权益挑战,品牌方的维权行动日趋主动。以瑞幸咖啡为例,近两年不断加大维权力度,通过行政投诉、民事诉讼、刑事报案多轨并行,2024年以来已发起200余起知识产权诉讼。在泰国维权案中,瑞幸通过举证对方同时抢注顺丰、周大福等多个中国品牌商标的行为,坐实其“恶意囤积商标”的主观故意,最终获得高额赔偿。
在消费端,品牌也积极构筑识别防线。瑞幸在官方APP上线“正版门店查询”功能,扫码即可验真;推出“打假有奖”机制,鼓励用户举报仿冒线索,仅去年就据此查处37家仿冒门店。日本MUJI无印良品则在产品包装加载区块链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可查阅品牌背景,有效厘清品牌关联。
业内人士指出,品牌维权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影响市场生态。仿冒者使用劣质原料以次充好,消费者遭遇劣质商品时,不满往往指向正品品牌。如泰国山寨瑞幸曾因使用过期奶浆遭投诉,大量消费者到瑞幸中国官网质疑“品质下滑”,倒逼品牌公开原料供应链直播自证。
从瑞幸516万元判赔到泰国维权案的千万罚单,司法裁决正为市场划下清晰红线。随着更多品牌加入维权行列,以及“惩罚性赔偿”“全民打假”等机制的完善,市场将进一步向创新与公平倾斜,为优质品牌成长提供更坚实的环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罗予岐
1、宋明王朝为何先后败于游牧?,宋朝和明朝为什么都被外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