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卖铺套现30亿却不离场?麦当劳其实是个地产大佬,麦当劳老板是谁现任

时间:2025-08-05 20:37 作者:洪鹰

卖铺套现30亿却不离场?麦当劳其实是个地产大佬,麦当劳老板是谁现任



麦当劳真正赚钱的不是卖汉堡,而是一边收品牌授权费,一边收房租。别人是卖了楼关店走人,它是卖了楼继续开张,还用原来的钱继续套现扩张。你以为它退场,其实是它看准时机,把一手好牌打得更灵活了。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身披铠甲的方方

· ··

几十年不动如山的“麦记房东”,也要出手香港商铺了?

7月28日,仲量联行(全球房地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始创于1783年,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57.5亿美元)宣布,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打算把手里捏了几十年的8个香港铺位挂上货架——从尖沙咀、铜锣湾、旺角,到大角咀、荃湾、慈云山,一手铺位统统招标甩卖,总估值约12亿港元。

这还只是“第一批”,麦当劳计划分阶段卖掉自己在中国香港的全部23个铺位,最终套现金额或将超过30亿港元。



来源:视觉中国

耐人寻味的是,麦当劳并没有打算离场。

铺子虽然卖了,但自己却当起了租客,门店照常开张,租金如常缴纳。看似“退一步”,实则是“换个姿势继续坐镇”。

众所周知,这位全球快餐巨头一向主打轻资产战略——全球95%的门店都走的是特许经营路线,别人出钱出力,它只收品牌授权费。但在中国香港,麦当劳却一反常态,几十年来坚持重资产打法:自己买铺、自己经营,靠租金赚得盆满钵满,比卖汉堡还轻松。

如今这番举动引人遐想:麦当劳为何此时选择出手?

1./ 躺赚的麦当劳:披着汉堡外衣的的地产公司?/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如今在全球“躺赚”的快餐巨头,起步其实一点都不“光鲜”。

麦当劳并不是哪个资本大鳄的创意项目,而是两个爱尔兰移民的儿子——麦当劳兄弟在1937年开的小热狗摊起家的。起步位于加州帕萨迪纳,后来觉得卖热狗过于单一,才咬咬牙开了第一家正经餐厅。1953年,他们为了提高效率,搞起了汉堡流水线,用工业化方式做快餐,效率拉满,在当地火了起来,也开始试水特许经营——虽然那会儿,还没个像样的品牌形象,门店风格也比较随性。

真正改变麦当劳命运的,是一位压根跟快餐没什么关系的人物——雷·克罗克,一个本职是奶昔搅拌机推销员的中年男人。他在给麦当劳兄弟送奶昔机的时候,一次性卖出去8台,瞬间察觉不对劲:这家店的奶昔需求,明显不是一般生意。他很好奇地跑去餐厅一探究竟,结果发现了“流水线+快餐”的巨大潜力,觉得这不就是未来的赚钱机器吗?于是立刻搭上麦当劳兄弟的顺风车,当起了他们的特许经营代理人。

但雷·克罗克并不满足于打工,六年后发现,麦当劳兄弟的“佛系扩张”和自己的“狼性野心”根本不是一路人。于是,他在1961年直接把麦当劳品牌整个买下来,正式成为老板。从此,麦当劳才真正开启了商业扩张。

特许经营这套玩法,简单说就是:我提供品牌和标准化流程,你出钱出力开店,我们一起赚钱。雷·克罗克把这套模式玩得炉火纯青,既能快速扩张门店,又能牢牢把控产品质量。

但真正让麦当劳跳出“快餐公司”范畴,升级成“地产王者”的,是他们后来的CFO——索恩伯恩(Harry Sonneborn)。他提出一个惊为天人的战略:咱别靠收加盟费那点辛苦钱过日子,咱们当房东!你加盟可以,但得用我指定的地段、我买下的物业,然后你按月交租,再从销售额里分点利润给我。一句话——我不靠你赚钱,我靠你交租。

于是麦当劳就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

起步资金才1000美元,净资产才2.4万美元。金额不多,但野心不小,开始杠杆买地,买地不行就买地租权,用加盟商的租金和加盟费来还银行贷款,典型的“以租养贷”。听起来像房地产信托REITs?不,它比REITs还会赚钱,因为它绑定的是全球快餐消费的现金流。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麦当劳的这套玩法早已进化成熟。它靠两条腿走路:一边是收品牌授权费,一边是收房租。

后者,其实更稳、更香。

截至2024年底,麦当劳全球门店总数达到43477家,其中约95%都是特许经营。注意了,这些加盟商自己掏钱装修、自己请人运营、自己承担风险,但他们绝大部分还要给麦当劳交租——因为店铺的土地或房产,是麦当劳买下来的。

从财报来看,2024年麦当劳总收入为259.2亿美元,其中157.15亿美元来自特许经营餐厅的收入,而租金收入就高达100.17亿美元,特许经营费为56.06亿美元。换句话说,租金这块,就占了总收入的38.65%!说它是“披着汉堡皮的地产公司”,一点都不过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麦当劳最近在香港地区出手卖楼——几十年里它坚持实业派打法,自己买铺、自己开店,如今突然把物业一股脑拿出来卖,但却一点都不打算搬走,而是华丽转身做租客,继续开店、继续营业、继续收钱——轻装上阵,彻底“地产脱手”。别人是卖了楼关店走人,它是卖了楼继续开张,还用原来的钱继续套现扩张。你以为它退场,其实是它看准时机,把一手好牌打得更灵活了。

2./ 靠着“坐收租金”,KFC也在躺赚/

除了麦当劳之外,肯德基的玩法也是如此。

根据百胜餐饮集团的财报,2024年,KFC靠着“坐收租金”这一招,收进了16.85亿美元的特许经营及物业收入,占到全年总收入的54%。这个收入不是卖汉堡、炸鸡、可乐换来的,是靠品牌的“系统+输出”就能躺赚的高毛利项目,是整个商业模型中最核心、最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KFC收入构成来源:百胜餐饮集团2024年财报

KFC 在全球近 3.2 万家门店中,99% 为加盟店 —— 加盟商通过支付加盟费、租用品牌并签订合同,自主投入运营。这种模式让KFC 无需深度参与实际经营,就能稳定收取授权费、租金和分成,轻松实现 “轻资产收益”。其优势在于稳定性强、抗周期性好,且几乎无需额外投入—— 只要门店悬挂 “KFC”品牌,相关费用便持续产生。

因此,当 KFC 在部分市场收购门店、转为直营时,并非回归重资产模式,而是通过优化结构、调整运营杠杆,加码核心市场并提升增长效率。支撑其发展的核心,始终是不受单店盈亏影响的“收租式” 稳定收入。

3./ 收租比卖货香,家居卖场也成了“包租公”/

当然,玩租赁这一套的,在中国也大有人在。

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就是典型代表。从2024年财报来看,两家企业的“收租”能力都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红星美凯龙2024年营收78.21亿元,其中自营及租赁业务收入为53.6亿元,占比达到68.5%。



红星美凯龙2024年营收数据来源:红星美凯龙2024年财报

居然之家营收近130亿元,其中租赁及加盟管理业务贡献了近60亿元,占比超过46%,可见,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只是商品销售。

相比需要拼流量、拼效率的前端零售,租赁模式的优势很明显。它不仅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还能避开库存压力、价格战和消费波动等不确定性。在家居这样一个复购周期长、非高频消费的行业中,平台如果亲自下场做零售,成本与风险并不低。相反,选择将核心卖场出租,通过商户来承担经营压力,不失为一种更稳健的路径。

居然之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确。截至2024年底,公司直营的83家卖场中,仅有17家为自持物业,其余66家全部是租来的。也就是说,公司本身并不沉重投入资产建设,而是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快速扩张。这些卖场普遍位于一线及省会城市,地段优质、客群稳定,使得租赁业务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居然之家2024年营收数据,来源:居然之家2024年财报

同时,租赁模式的收入结构也在不断拓展。

除了传统的租金收入,该模式还通过配套服务盈利,包括物业管理费、销售额提成、数字系统使用费、广告推广服务等。整体来看更像是一种“服务捆绑包”,让平台从房东角色逐步向服务型合作者转变。商户不仅仅是租户,更是在一个成熟商业体系中的一环,平台方则靠持续提供增值服务提升毛利率。

当然,这种模式也对平台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招商能力、运营管理效率、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持续性,都直接决定着租金收入的稳定性和成长空间。一旦服务能力跟不上,空置率上升或者商户流失,也可能带来不小的现金流风险。但整体来看,相比零售端的高投入、高波动,“收租+服务”的结构显然更具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在消费趋于理性、行业进入慢周期的当下,这种模式越来越被视作“抗周期”的安全选项。与其盲目压货、频繁促销,不如搭建一个成熟的场景平台,让商户在其中去竞争,自己则专注于运营体系和空间价值的管理。

当不确定性成为市场的常态,谁能稳住那份“锁定长期稳定现金流”的能力,谁就握住了穿越周期的关键。就像麦当劳,在选择出售香港铺位的同时,却依然稳坐门店经营一线,继续缴纳租金,这背后透露出一条耐人寻味的路径:放弃重资产的束缚,却不放弃稳定的现金流和市场存在感。

未来,能够稳住租金收入节奏,同时把服务做好做细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在波动的市场里站稳脚跟,赢得资本和行业的认可。

当然,这条路也没那么简单,谁走得顺,谁能玩得转,还得看后续怎么打磨和坚持。

Top

1、自媒体:亚沙里转会米兰已经进入细节阶段,只差行政手续,亚里沙满专

2、巴美联合开采巴铁最大油田,为什么绕过中国?,巴铁与美国关系

3、上海工匠学堂0元学AI,名额有限,上海工匠工作室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KIO/detail/asield.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洪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