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用平扫CT筛查早期癌症,阿里医疗AI正让国人夺回“主动权”
编辑/周远方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抗击癌症的重要工具。
今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联合阿里巴巴达摩院召开发布会,发布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DAMO GRAPE,首次利用平扫CT影像识别早期胃癌病灶,并联合全国20家医院,在近10万人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大幅提升胃癌检出率。相关论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引发全球关注。
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登上全球顶刊 《自然·医学》截图
这份令全世界侧目的“AI+医疗”的中国方案,正在帮助人类夺回对抗癌症的主动权。
我们相信:让普通人平等地拥有对抗癌症的机会,这正是科技向善、AI向善的意义。
在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我们将当天的直播编辑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全文约8000字)
程向东: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每年新发病例中,有30%以上的晚期病人已经失去通过手术根治的机会。目前中国真正的早期病例只有15%—20%。对比邻国日本和韩国,虽然他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但可以说,他们防治水平比我们高很多。
数据显示,日本胃癌的早期发现率超过60%;韩国近几年发展特别快,早期发现率已经达到70%。我们和他们的差距非常大。早期发现率的差异也导致病人预后差异很大。日本(60.3%)和韩国(68.9%)胃癌病人的整体预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中国(35.9%)。可以说,形势非常严峻。
程向东:我们对比一下来看,比如韩国。韩国人口基数不大,大约只有五六千万,但国家整体相对富有,大规模筛查并不是特别困难。在韩国,胃癌的疾病筛查是全人群全口径的,韩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性胃镜筛查计划,建议所有人在两年内必须检查一次胃镜。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会发现很多早期胃癌病人。
韩国的依从性(患者遵医嘱进行检查、治疗的“合作行为”)也是如此。在20多年前该国开始倡导时,老百姓并不完全听从政府的倡导。在每年或者每两年内,只有不到30%的老百姓去医院或者体检机构做胃镜检查。随着不断科普、教育等,目前韩国民众的依从性可以达到80%,民众对胃癌筛查比较配合。
韩国人口基数不大、医疗资源充沛,民众依从度高,整体发病率下降,预后效果越来越好,可以说是一个样板。
但对中国而言,显然就存在一个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让所有14亿人口在两年内全部做一次胃镜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医疗资源远远不够。如果这样计算,那么现实中需要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有多少?得有多少胃镜设备?显然不可能实现。
再者,中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老百姓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好;但有些地方的人群未必按照要求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他们的健康意识不强,依从性不佳。
基本国情导致中国无法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全口径、全人群地展开筛查。这就对中国提出一个新的话题,也是中国特有的话题:我们如何发现更多早期胃癌病人?我们必须拿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胃癌筛查方案。
从可靠性和效率的角度出发,您觉得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方法,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但是筛查是另一个概念。筛查是在正常人群中,我们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基本判断被检查者是否患有胃癌,或者是胃癌高危人群,而非立即诊断出胃癌。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将中国14亿人口,通过一种可靠的方法筛查出5000万左右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我们建议必须去医院检查。
其一是特别便宜,适用于所有人。一次要花几千上万元的方法就不适合用于筛查——如果就几十元、百来元甚至不需要花钱,患者肯定能接受。
其二是可及性好,筛查不痛苦,人们不抵触。例如现在做甲状腺、乳腺或者肺部的筛查,拍CT、拍胸片、做超声,既不痛不痒,也很方便,人们就很容易接受。如果要做肠镜、胃镜,或者要抽血,一些人就会担心,也不太愿意做,对这种筛查就会有本能的抗拒。
其三,是需要相对准确。虽然我无法精准诊断疾病,但可以锁定高危人群、疑似患者。
考虑到这三个基础条件,在国家推荐的筛查方案中过去我们采用问卷法。问卷法会列出几个问题:性别、年龄、疾病史、饮食习惯、生活地区,过去是否患有胃溃疡或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疾病。因为胃癌有地区分布特点,例如东南沿海、西北等地区就属于高发区。长期食用霉变腌制食物、高盐食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家族史等。一旦锁定这些高危因素,就可以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高危人群。
观察者网:其实还是这个命题:任何公共服务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上,基本都会成为一个需要具备中国特色,不断攻坚克难的课题。像问卷法和高危人群胃镜法,尽管只是从“100个人中找出1个人”,但已经是无数中国医疗工作者们数不尽的汗水和付出的结果了。事实上,大家至今还在尝试更多的方法。
1、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统一外呼号码,规范电话营销,电信公司外呼
3、人工择域预降雨化云,华北特大暴雨控减工程探研建议,华北 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