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从“两新人群”到“带病群体”,中国人寿以普惠之力织牢民生“保障网”

时间:2025-07-24 18:02 作者:横扫天涯

从“两新人群”到“带病群体”,中国人寿以普惠之力织牢民生“保障网”

在第13个“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之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携手央视财经《保惠美好》栏目,推出7.8保险主题对话系列活动,聚焦普惠保险和保险助力企业出海等行业热门话题。

国内寿险行业“头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股票代码:601628.SH,2628.HK)受邀参与“破界・融合——普惠保险的生态重构与价值裂变”主题对话录制,围绕“两新人群”保障、“带病群体”保险创新、服务触达升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核心议题,分享在普惠保险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深刻思考。

聚焦“两新人群”:以场景化创新破解保障痛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约有3亿人进入城市,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从事新业态。“两新群体”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职业风险和社会风险。

这一群体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网约配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具有工作场景分散、收入波动性强和职业风险多元化等特点。该群体主要投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面对重大疾病或职业相关健康问题时,个人负担偏重,从业期间用于自身养老储蓄也十分有限,普遍不具备投资领域经验,总体养老保障偏低。

从共性上看,两新人群普遍面临的风险包括意外、医疗、养老等方面。同时,受可支配收入与职业特性影响,该人群又有着极具个性化的保障需求,在风险保障缺口、产品险种偏好、投保支出意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如何用保险为城市中这些“流动的奋斗者”托底?中国人寿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洪梅表示,“场景化设计”与“灵活承保”将成为未来两新人群保险保障发展的新趋势。

在产品设计上,根据职业风险特征,两新人群的保险产品设计将转向以职业场景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以家政服务人员为例,中国人寿目前已针对这一人群女性从业者占比高、未参保工伤保险、高频往返雇主家等职业特征,在“家政系列”产品中创新纳入女性特定部位恶性肿瘤保障——重度保障、工伤标准伤残保障、公共交通及骑行意外身故责任,甚至针对宠物照料场景增设狂犬疫苗津贴。

在承保模式上,针对两新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公司提供更富有灵活性的承保方案,保障内容和保障时间根据行业差异、投保企业、被保险人群等因素进行灵活定制,推行与职业特征适配的交费周期、保障周期。

通过细致的两新群体画像和两新群体风险图谱研究,中国人寿现已针对两新人群陆续推出多个系列、多款产品,提供针对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等风险的保险保障,覆盖了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典型新业态从业人员、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农村和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多个两新人员典型群体。

破解“带病群体”难题:从“事后理赔”到“全程管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病年轻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带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如何满足这部分群体的保险需求,成为未来健康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相继发布,也为带病体保险规范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惠民保”业务,已将老年人群、慢病人群等“带病群体”纳入保障范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各公司也在尝试探索放宽核保条件,为“带病群体”提供疾病、医疗等多种类型的保险保障选择。

如何进一步完成从“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的业态升级?洪梅表示,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医疗机构、医药机构、保险机构等方面的协同风险管理生态,将保险从被动理赔补偿升级为主动健康风险干预,形成良性合作生态闭环。

一方面,险企持续拓宽健康保险保障边界,不断尝试将新药品、新器械、新治疗方式纳入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障范畴。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健康管理,从“事后理赔”向“事前干预”转变。积极探索推进与医院合作,在保险产品中嵌入健康管理服务,如用药提醒、远程问诊等;推进慢病管理实现早筛、早诊、早干预,延缓病情恶化,降低重疾发生率,提升客户健康水平。以中国人寿与瑞金医院合作的“糖安宝医疗保险”保障方案为例,该产品专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设计,医院提供数据支持构建专属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专属糖尿病管理方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在健康管理技术进步、全民健康意识提升的大环境下,保险行业正在从“风险补偿”的单一框架,向“保险保障+健康管理”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拓展了带病群体的保障边界,更通过医疗资源与保险服务的融合,延缓病情恶化,彰显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价值。

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赋能提升运营服务质效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赋能已成为推动普惠保险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扩大服务半径、提高运营质效、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数字技术助力扩大服务半径,中国人寿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销售流程中的证件识别、活体检测、身份比对、手写体识别等,人脸识别每年2亿次调用,智能语音和智能客服每年近8000万次调用,作业时效性和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公司普惠保险服务半径拓展,以高水平的数智化破解普惠巨大业务量带来的挑战。

以数字技术助力提高运营质效,中国人寿结合视觉算法、文本算法和专家系统,近3年累计迭代80余次,最终累计建设21个模型,支持500种样式的理赔资料识别,已实现理赔作业无人工自动化全流程贯通,重塑运营流程,并在27家省(市)分公司推广应用,2024年个人线上理赔使用率高达96.7%,智能化审核赔案超1700万件,医疗案件覆盖率近80%。

以数字技术助力优化用户体验,中国人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在福建探索创新“乡村振兴保”项目,通过搭建面向乡村的普惠保险服务平台,在线上集成乡村居民所需的各类保险产品,开发线上保险小店,支持销售人员根据客户需求在线定制保障方案,实现了对全省1036个乡镇、街道和片区的全覆盖,数字化服务覆盖率超九成,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区的保险服务用户体验。让数字技术成为服务提质的“加速器”。

“科技驱动+政策支持+生态协同”构建普惠保险新生态

展望未来,洪梅认为普惠保险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科技驱动创新是核心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深度赋能风险识别、针对性的保障方案,满足多元化需求;政策体系完善为支撑,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已出台方案,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与指标体系,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生态协同演化是方向,普惠保险将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从单一风险补偿转向“预防-保障-服务”全链条。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普惠保险生态将更加丰富,通过跨领域资源协同,更加高效为大众提供全方位、贴心周到的保障。

普惠保险不是简单的产品下沉,而是用专业能力守护每一个群体的安全感。作为大型国有金融保险企业,中国人寿将持续深化普惠保险实践,提供 “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 普惠保险产品,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让普惠保险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可信赖的“风险防护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证券市场周刊 广告 —



Top

1、降薪15%!官方:巴萨从曼联租借27岁拉什福德,买断选项3000万欧

2、从两组最新数据看就业稳、消费旺,就业严峻的数据

3、奥克斯递表港交所,空调全球前三,甬商郑坚江:人对了企业就对了,浙江奥克斯集团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IAF/detail/beeccy.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横扫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