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六地官员被问责,拐点真来了!,6名官员

时间:2025-08-01 23:14 作者:神叹

六地官员被问责,拐点真来了!,6名官员

原创 刘晓博

今天,财政部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六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

有六个地方的领导被问责,多名副省级城市的副市长被党内警告或批评教育。

这距离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提出以下两条重要的要求,才过了48个小时左右:

1、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2、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按照新发展理念做好经济工作。



这6个案例分别为:

1、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通过国有企业举债融资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新增隐性债务5.2亿元。

2、福建省厦门市通过国有企业垫资实施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安置型商品房项目等,新增隐性债务683.96亿元。

3、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通过国有企业举债融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隐性债务1.45亿元。

4、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国有企业垫资建设应由政府承担的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新增隐性债务103.85亿元。

5、重庆市武隆区通过向国有企业借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隐性债务1.6亿元。

6、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国有企业垫资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垫资建设市政道路等公益性项目以及代政府缴纳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新增隐性债务614.08亿元。

厦门和成都的案例金额比较大、非常典型,详细了解一下:

厦门主要是在城市更新的土地一级开发中,要求城投公司垫资实施。比如仅在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垫资实施的7个项目中,就新增隐性债务578.97亿元。其他几个项目,又形成了新增隐性债务100.59亿元。

成都的情况跟厦门大同小异,比如2020年6月以来,成都华天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31家国有企业,为成都市本级及下属成华区、武侯区、温江区、锦江区、等13个区市县垫资支付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费用,截至2023年6月底共计垫资371.64亿元,形成新增隐性债务371.64亿元。此外,还让国企对市政道路等公益性项目垫资、代区县政府缴纳轨道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等,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隐性债务。

如果你对经济比较熟悉,就一定知道:

第一,各地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借债。

国家规定:所有地方债都要放在阳光下、台面上,接受社会监督。

规范的地方债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债务,主要用于公益项目,计入赤字。目前全国地方政府的一般债务余额是17.18万亿。

另外一种是专项债,主要投资有经济效益的、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不计入赤字。近年来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靠专项债推动,目前全国专项债余额34万亿。

普通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没有发债权,上述两种债券都需要通过省政府层面统一发行(5个计划单列市例外)。

由于发债“不自由”,一些城市觉得钱不够用,就悄悄通过地方城投公司、国企等借钱,形成了地方隐性债务。

地方隐性债务的膨胀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些官员为了出政绩,不断制造隐性债务,投资到一些低效项目中。短期内拉动了GDP,创造了就业和税收,但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当地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地方隐性债务投资的低效项目,往往存在腐败。比如最近广西提出,要举全区之力帮助柳州化债。柳州连续两任市委书记当政期间,债务膨胀,让当地难以承受。这两任市委书记都有经济问题,均被判了重刑。

第二,中央对地方债的态度是“化解存量、遏制增量”。

“化解存量”的办法,是把一部分隐性债务“转正”,通过发行规范的、长期限、低利率的债券置换。去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分3年实施(2024-2026年每年2万亿),叠加每年8000亿专项债化债资金,5年累计提供10万亿化债资源。

“遏制增量”,是转变官员政绩观念,严查新增隐性债务。进一步明确了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根据官方公开数据,中国目前的国债余额大约是34.6万亿(截至2024年12月末),地方债余额51.2万亿(截至2025年5月末)。

中国2024年的GDP为139万亿,2025年有望达到145万亿。大致可以计算出,不含地方隐性债务的政府杠杆率为60%左右。

地方隐性债务到底有多少,一直缺少准确的数据。多家研究机构估算,集中在40到50万亿之间。

加上隐性债务,中国的政府杠杆率将上升到88%到89%左右,就有点偏高了。

此次“政治局会议+财政部通报”传递的信号非常强烈:

第一,通过搞隐性债务发展经济、出政绩,这条路走不通了。

过去,的确有一些地方干部通过隐性债务搞政绩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口碑,实现了升迁。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城镇化率到了高位、人口出生率不断下滑、人口总量减少。各地大基建连续搞了很多年,有效益的项目越来越少。

如果还不转变观念,继续玩“隐性债+大基建+房地产”危害极大,所以要严管了,要终身问责。

第二,即便是在国家高度重视的城市更新中,也不能搞隐性债务。

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只是提到了“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但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城市更新里增加隐性债务,也会被处理,厦门和成都就是先例。

所以,你还会相信未来会有“棚改2.0”吗?

未来的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一定是按照真实需求来进行,不会再重演2016年到2017年那样轰轰烈烈的棚改了,尤其是不能增加隐性债务。

在这个基调下,楼市的大拆大建是不可能的。中小城市楼市回暖之路,将非常漫长。

第三,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会加剧。

很多地方最近这些年GDP表现靓丽,往往是用地方债务堆起来的。

根据华创固收研究团队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天津、浙江、江苏的广义债务率在内地31个省市区里最高,均在600%以上。其次是山东、重庆、四川、福建、湖南、广西等。

广义债务率,是“地方债余额+城投公司带息债务余额”除以地方综合财力(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央转移支付)。

经济大省里债务率最低的是广东,只有天津、浙江、江苏等省的一半左右。北京、上海相对于广东,更低一些。



比较新的、全口径的城市债务数据没有查到,只查到了澎湃新闻整理的70个城市不含隐性债务的数据比较。



深圳是70个城市里债务率最低的,其次是常德、石家庄、无锡、上海、福州。最高的是大理、天津、吉林、贵阳、哈尔滨等。

当国家开始控制债务率,尤其是控制隐性债务的时候,一些靠常年浓妆艳抹、甚至打激素维持靓丽面容的城市,将不可避免迎来一波价值调整。

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没有穿泳裤。

以前支撑房价的主要是地方债、尤其是隐性债,未来这根支柱将大幅弱化了。未来撑住城市价值、不动产价值的,是市场化程度、民间活跃度。衡量标准是:民企是否发达,科技创新是否领先,年轻人是否用脚投票选择这里。

城镇化的拐点来了!

城市命运的拐点来了!

经济增长模式的拐点来了!

这是无人能抵挡的大趋势。

Top

1、赛立奇单抗注射液入选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赛立复(中国)运营与科研中心

2、聚焦重庆经济发展的榜样力量 2024“十大重庆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启动

3、湾区创业热度飙升!港澳青创嘉年华超10类创新创业活动缤纷来袭,港澳青年大湾区创业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EJS/detail/gtheyg.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