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没资格”?对善意行为不应吹毛求疵

时间:2025-07-29 21:39 作者:轧场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没资格”?对善意行为不应吹毛求疵

据央广网报道,万米高空之上,一名二十多岁的女乘客突然脸色苍白、双手颤抖,机上广播紧急寻医。武汉大学大二医学生孙毅杰闻讯赶来,在观察到乘客头晕、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症状后,果断采取吸氧、平卧等基础急救措施。这本该是见义勇为的温暖故事,却在七天后武汉大学官微发布事件经过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转向——部分网友的点赞声中,夹杂着“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的尖锐质疑。

每当社会涌现善行义举,总有一批道德审计师执着于用放大镜寻找瑕疵。值得深思的是,当救助行为需要先通过执业考试才能实施,当善意必须配备官方认证才能被接纳,我们事实上构建了一个比持证上岗更荒诞的持证救人逻辑。就像要求每个路遇火灾的路人必须出示消防员证才允许灭火,每个看到溺水者的旁观者需要考取救生员执照才能下水——这种对资质的形式主义苛求,正在异化成集体冷漠的心理安慰剂。质疑孙毅杰资历的声音,与老人摔倒后要求查看搀扶者“好人证”的荒诞逻辑如出一辙,都是用虚构的专业门槛为自身的道德怯懦开脱。

在理想化想象中,急救应当发生在设备齐全的急诊室,由资深医师完成;但现实中的急救往往始于没有监护仪的街头、缺少药品的机舱。那位医学生选择的吸氧和平卧处置,恰是万米高空条件下最科学的选择。那些质问为何不做静脉注射的批评者,既不了解民航法规对医疗器械的严格限制,也不明白急救本就是与死神赛跑的应变艺术。当每个施救者都可能面临事后审查,社会付出的代价将是无数双在危急时刻缩回的手。

破解困局需重建对善意的理解维度。法律层面的"好人法"固然重要,但比条文更重要的是培育敢救、愿救的社会伦理。武汉大学官微发文赞扬这一义举,其意义正在于向医学后来者传递——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与技术同样重要的是担当的勇气。那些质疑医学生资质的声音恰恰忘记了,所有精湛医术都始于第一次不完美的尝试。当我们遇见跪地施救的陌生人,最有价值的回应不是检查他的资格证书,而是成为支撑他手肘的力量——因为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能点燃生命希望的从不是印着职称的一纸证书,而是那颗未经修饰的赤子之心。

这份赤诚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在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我们更应明白:急救非医疗专属,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互助本能。那些或许不完美的施救者,他们笨拙的双手托举的不仅是垂危的生命,更是文明社会最珍贵的道德火种。当法律为善意筑牢防火墙,当舆论为义举留出容错空间,才能告别冷漠,重拾见义勇为的文明底气。

王志顺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    责编:周尚斗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Top

1、拯救美国核潜艇舰队,“这次没有灵丹妙药了”

2、非遗正青春|“飞天服饰”穿在身上的千年历史

3、释永信被查,才知道她有多让人敬佩,释永信是什么职务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cycgw.cn/EBX/detail/julvxc.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