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列队”晒谷场,为乡亲们办一场夏夜联欢会
机器人“列队”晒谷场,为乡亲们办一场夏夜联欢会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7月29日晚,四川阆中神隍垭村,暑气渐退,村委会前晒谷场,这或许是大多数村民第一次拿到荧光棒,第一次看到无人机和机器人。
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音乐舞蹈学院“跨界联动”,给村里带来一场“科技感”和“艺术范儿”十足的联欢晚会。
6岁的小宝,站在“机甲大师”和“智能蜘蛛”旁又唱又跳;头发花白的老人晃动手臂,皱纹里漾开笑意。
联欢晚会现场。(拍摄:何东)
实践团队员带村里小朋友体验智能机器人。(拍摄:王佳琪)
赶集日上年轻娃的吆喝:晚上来看演出
7月29日,是神隍垭村最近的垭口社区逢场天。一大早,街头集市热闹起来。
一群穿着白色短袖的年轻后生,引人注目。他们发着传单吆喝“婆婆爷爷、叔叔孃孃,今晚在神隍垭村晒谷场,有晚会表演,欢迎来看哟!”
举办这场晚会的,是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红心向党,研路同行”、音乐舞蹈学院本科生“艺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团。
年轻的学生们并不解释什么是实践团,只是一遍遍热情邀请着“晚会表演就是联欢会”“有唱歌有跳舞”“不用带凳子,我们准备了的”……
实践队员们在赶集场上宣传安全知识并邀请乡亲们去看联欢会。(拍摄:周凤)
研究生调研时记住的念叨:老人孩子盼着新鲜事
傍晚,附近几个村的乡亲们,相互招呼着,如约而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党员赵鸿程,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忙得不亦乐乎。
他,是这场联欢会的发起人。
2024年12月,他随学院老师来村里开展乡村振兴调研。行走间,听村干部念叨了一句“村里老人多,平时就靠聊家常、看电视解闷,孩子们也盼着新鲜事。”
这朴素的念叨,赵鸿程瞬间刻印在心里。
能为乡亲们做什么呢?“我爷爷奶奶说,他们在村里最喜欢看节目表演,热闹又喜庆。”赵鸿程充分调研后,今年5月,向学院申请,希望利用暑假再次去神隍垭村——办一场联欢会。一呼百应,很多同学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
为了让节目更有看头,小分队又联动学校音乐舞蹈学院。一拍即合,一场酝酿6个月的“村晚”,就这样从念想落地。
7月,来自两个学院17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村里。
实践队员们紧锣密鼓筹备晚会现场。(拍摄:王泽)
实践团队与乡亲们合照。(拍摄:刘航麟)
机器人也能载歌载舞:光影里的代际共鸣
下午,暑气未退,志愿者们就行动起来。张贴横幅、搭简易舞台、固定支架、调试音响话筒设备,摆放凳子。为了让大家更有氛围感,还给乡亲们分发荧光棒、手拍。
“头回见这‘发光棒’,太稀奇了!”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婆刚感慨完,暑假回老家的孙娃就帮她将荧光棒戴上手腕。还有村里的小朋友们,都在晚会前领到了贴纸,稚嫩的脸上,红星闪闪。
“舞台”不远处的科技互动,多旋翼无人机、机甲大师机器人、智能蜘蛛机器人等科技设备,摆放在平时收秋的“晒谷场”。志愿者们带领老人小孩,手把手教大家去看、去摸、去亲手操控。
夜幕将倾,村委会前的坝子很快坐满近百名村民,一场跨越代际的“联欢晚会”正式启幕。耳熟能详的流行曲目,贴近年轻村民与孩童喜好;经典传统的红色歌曲,呼应长辈们的时代情怀……
一个半小时的表演,不同年龄段的乡亲们,都在演出中找到情感共鸣。6岁的小宝站在机器人旁边,手舞足蹈,荧光棒摇得像拨浪鼓;头发花白的老人晃动手臂,皱纹里漾开笑意。
音乐舞蹈学院学生蒋明利,拍下这一幕,配文发布“突然懂了艺术不该只在舞台,更该扎根土地”,引起同学们一片共鸣。
“我们村留守老人占比超六成,日常文化活动匮乏,村委早就盼着这样的‘文化活水’。”西华师范大学驻村干部何东笑着说:这是乡村文化需求与青春实践的双向奔赴。
实践团指导老师、西华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严成敏感慨:“青春下乡不是‘表演’,而是和乡土对。”
大家谋划着,明年,要带更多乡亲们能学会操作的“机器人”,要准备更精彩能互动的好节目。
1、旅拍巨头铂爵旅拍突然暴雷,旅拍市场还有未来吗?,铂爵旅拍全称
3、对于和平统一的方案,我认为有几个可能有点用,对于和平统一的方案,我认为有几个可能有点用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