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险企增设长周期考核指标 险资耐心资本属性和优势凸现
《通知》通过将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从根源上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的矛盾,持续释放险资增量资金潜力。短期来看,险资入市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活水;长期来看,其“耐心资本”属性将持续推动以红利资产为代表的配置诉求。
本刊特约 文颐/文
7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称“《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考核的相关细则和绩效评价指标,新增五年周期考核权重,推动险资长期入市。《通知》调整了相关经营指标的考核方式,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自开展2025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开始执行。
《通知》通过将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从根源上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的矛盾。
加大长期稳健投资考核权重
根据财政部《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经营效益的考核占比为25%,主要分为三大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分红上缴比例,分别占比10%、8%、7%。此次《通知》对其中(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两大指标进行了调整,形成“1+3+5”(当年、3年周期、五年周期)的考核模式,引导险企更加着眼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
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调整为“当年+3年+5年”相结合,权重设定为30%、50%、20%。《通知》将净资产收益率的考核指标从2个增加至3个,在原有“1+3”(当年净资产收益率、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基础上,拓展为“1+3+5”考核模式,增加了“5 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调整后,1年、3年、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权重分别为30%、50%、20%,占比总考核权重分别为1.6%、2.4%、4%。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3年+5年”指标相结合,权重设定分别为50%、30%、20%。《通知》要求(国有)资本保值率指标从当年度单一指标,增加为“1+3+5”3个指标,增加了3年期和5年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指标,调整后,1年、3年、5年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权重分别为50%、30%、20%,占比总考核权重分别为5%、3%、2%。
保险资金的负债端的特性决定了其对各类资产配置始终存在实现长期稳健回报、赚取绝对收益的核心诉求,在权益投资策略方面,以宽基指数作为基准的相对收益策略伴随市场波动加大,导致存在风险和收益一定程度上不匹配的问题,伴随《通知》的发布,险企投资或更加重视绝对收益回报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挖掘超额收益的“α”。
在投资方式上有望实现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的结合,引领新的险资投资范式,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增厚长期稳定收益,红利策略和低成本高流动性的被动策略重要性有望提升。此外,在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长期股权投资或有望得到更多实践,实现从过去单纯财务投资向战略投资的转型。
在长端利率中枢下行和鼓励险资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险企有望通过加大权益投资提升投资弹性,缓解险企潜在“利差损”压力,提升资产负债匹配能力。此次《通知》要求“1+3+5”模式的长周期考核,有望引导险资改变克服短期投资行为,更加着眼长期稳健收益,更加充当好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同时也有望为资本市场提供持续的增量资金,助力权益市场稳定。
长期来看,险资有望在提升权益投资比重、获取更多股息收入的同时,充分受益权益市场发展带来的资本利得提升,险资权益投资弹性有望打开。
长周期考核机制持续完善
近年来,监管持续完善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机制。2023年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权重各占50%。
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对国有险企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引导险企长期稳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现互利共赢。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利于更好引导国有保险资金充分发挥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势,积极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一方面,推动资产投资与保险负债实现更优匹配,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将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持续加大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力度。
保费增长推动投资规模持续提升,预计保险资金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将显著提升。一季度末,保险行业总投资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5%至34.9万亿元,人身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较年初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股票、长股投、基金分别提升0.9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
在新会计准则下,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将更加偏好以FVOCI方式持有的高股息资产,可以通过稳定的股息回报增厚收益,并且稳定利润表波动。2024年年末,上市险企股票投资中FVOCI加权平均占比为33.8%,较年初提升10.1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占比将继续提升。
在监管持续引导和险企主动性转型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利差损压力将有所缓解。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企稳于1.64%左右,预计未来伴随国内经济复苏,长端利率若继续修复上行,则保险公司新增固收类投资收益率压力将有所缓解。
破解险资权益投资核心矛盾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拉长资产端考核周期险资入市提速,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制度设计直击险资入市堵点。
此次《通知》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全面落地。该政策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核心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由此前的“当年度指 标+三年周期指标”升级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设定为30%、50%和20%。新规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实施,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这一制度性突破旨在破解保险资金“长钱短投”的结构性矛盾。
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显著强化长周期考核的权重与覆盖期限。两大关键指标中,三年及五年周期权重合计达70%,远超当年度考核的30%。这一设计直指保险资金权益配置的核心矛盾:此前以年度为主的考核模式下,市场短期波动直接冲击险企当期业绩,导致其对权益资产波动容忍度低,抑制增配意愿。《通知》通过拉长考核周期,为险资提供“以时间换空间”的制度保障,“熨平”短期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优化险资资产负债匹配。
在政策背景上,本次调整是对2025年1月六部门《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也是继2023年10月财政部首次引入“50%年度+50%三年周期”ROE考核后的进一步深化。
《通知》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能力提出精细化要求,资产负债匹配升级,负债端与资产端协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通知》要求险企加强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成本收益、现金流等方面匹配”,合理确定权益比例。这要求险企从负债特性出发设计配置策略——如寿险长负债周期可匹配长期股权资产,财险中短期负债则需侧重流动性管理。
第二,投资能力专业化的提升。投研体系需适配长周期视角。《通知》强调“完善投资决策程 序和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投后管理”。险企需系统性升级组合管理能力,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向构建长期价值。
第三,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在长端利率下行与预定利率调降背景下,《通知》为险资增厚收益提供可能。随着未来资产端考核周期的拉长,险资可进一步加大优质红利类权益资产布局,提升长期收益中枢,缓解利差损压力。2025年以来,头部险企分红险转型已初见成效,负债成本动态下移,叠加资产端考核的优化,预计将进一步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07月19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1、国内120+AI Agent开发/构建平台大盘点(下):流程管理、自动化、AI初创企业、垂直领域服务商推出的智能体平台
2、半数美国人在用TikTok,字节跳动一季度营收超Meta!,美国字节跳动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