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02:49 作者:白开水
《南京照相馆》:绝不遗忘、绝不饶恕,南京网红照相馆在哪里?
先说结论好了:《南京照相馆》是三十年以来最好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没有之一
—————————————————————————————————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抗日战争是塑造当今中华民族意识的一战,也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共识。而南京大屠杀以及30万遇难同胞,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却的国耻。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多,一个是这个题材太沉重了,一个是这个题材并不好拍。如果去掉过于久远的《屠城血证》,基本就是21世纪后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以及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而这两电影吧又各有各的争议。
而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又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了。必须得说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显然没怎么宣发,至少我是在上映之后才知道这部电影,加上事务缠身没有第一时间去看。但周边朋友第一时间看完之后一致给出了高度评价,让我也去买票看了下。
对于这电影,我的结论是:《南京照相馆》是三十年以来最好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没有之一。这部电影好就好在没有什么良心未泯的日军,也没有什么幡然悔悟的汉奸这些狗屁玩意。日军就是野兽侵略者,翻译官就是铁杆汉奸,人性的光辉只存在于英雄的南京市民之中。没整出日军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也没整出什么妓女代替女学生让日军宣泄兽欲这种烂活,非常纯粹的用南京底层百姓的视角呈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场巨大浩劫。
《南京照相馆》有其现实原型,照相馆学徒罗瑾为日军摄影师冲洗胶卷的中国人将照片偷偷留存一份并在战后成为了屠杀铁证。以照片为切入点是个非常好的角度。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照片作为定格时间的历史切片让后人能目睹那一瞬间,好的照片胜却千言万语,成为无法辩驳的历史铁证。而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中,照片不仅仅记录着遇难者的苦难,更是揭露日军暴行的关键证据。无论是日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还是西方记者留下的影像,这些照片以冷酷的镜头语言展现着1937年那个冬天的血与泪。它们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史料,更是战后审判战犯的铁证。
作为南京大屠杀代表性照片的“百人斩合影”也在电影中体现了
而且相比于以往南京大屠杀电影对于国民党责任的语焉不详,在《南京照相馆》中通过电台里国民党粉饰太平的战报、唐生智丢下部队先行逃跑、守军封锁出城城门并内讧火并等情节,清楚的展示了国军在南京保卫战中的问题,使得平民没能及时从南京城内疏散、部队没有统一指挥还被抛弃。南京大屠杀是日寇制造的,但国民党的无能把几十万百姓与溃兵留在南京,让这起惨案规模空前。
电影里有着对南京大屠杀中各种屠杀场面的描写,比如江边架起机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比如将百姓浇上汽油一把火点燃,比如把人绑在柱子上练习刺刀拼杀。相对于历史,电影对屠杀、强奸等场景的表达非常克制,要么使用全景镜头要么使用暗示的手法,直接的血腥暴力镜头并不多见。在我看来这种留白处理属于一种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表现日军残暴之余又弱化了血腥度,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饶是如此在我看电影的时候后排依然有个小孩被电影吓得哭了出来,我只能说这电影适合10岁以上并且对那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小孩观看,而家长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与解释工作。
《南京照相馆》的好不仅仅在直观的描写日军的暴行,还在优秀的人物塑造上,可以说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可圈可点。
——————以下内容涉及到剧透,请谨慎选择——————
照相馆老板一家以及主角苏柳昌是在浩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市民。生存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迫于日军淫威冲洗照片,但做人的良知告诉他们这是协助日军是当汉奸。他们一边在夹缝中求生,一边将日军照片的底片掉包,藏在衣服夹缝中准备向世人揭发南京的真相。他们是南京芸芸众生的代表,是在浩劫中苦苦求生的百姓,也代表着有良知的中国人。
淋毓秀,南京一个跑龙套的女演员,也是汉奸翻译官的姘头。她只是一个龙套演员,但她沉迷在自己是女主演的梦中。在南京刚城破时所有人都在逃难,而她呢?一边自言自语练习着日中亲善的日文,一边画着日本旗帜准备迎接日军的到来,一个非常典型的民国时期精致利己主义的小布尔乔亚女性。她自认为有翻译官奸夫在日军不会把她怎么样,但血淋淋的现实是日军并不把她当人,起哄要她脱衣服唱戏,所幸由于断电未能成功。当翻译官把她安排在照相馆与主角假装夫妻时,她依然展现着自己精致利己的那一套。但随着展现日军罪证的照片不断出现在她面前,当她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时,她的转变与成长已经悄然发生了。转折点发生在她被叫去日军司令部给高官们唱戏,中间发生了什么并没有描述,但是凌乱的头发、红肿的脸颊、哭红的双眼已经悄悄诉说了一切。自那之后,她完成了角色蜕变,与主角彻底站在了一边,和汉奸姘头悄然决裂。作为照相馆唯一的生存者,她将罪行底片带到了国际安全区,让日军罪证得以曝光。在战犯审判谷寿夫枪毙时,她已然成为了一个摄影师,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这一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记录下正义得到伸张的瞬间,完成了角色的蜕变。
而汉奸王广海在我看来是整部电影里演的最妙的一个角色,无他,把汉奸给演得活灵活现。没有一个汉奸认为自己是汉奸,王广海也是。王广海一直催眠自己只是当翻译官不是给日本人当汉奸,他协助日本人,给日本人鞍前马后办事。他也有干过好事,帮主角打掩护避免暴露身份,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而是为了利用主角达成自己的目的。他干着汉奸的事,协助日本人屠杀中国人。哪怕被屠杀的人群中有他的老婆孩子,他也扭头当做没看到,因为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一直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就是汉奸,但他一直在自我催眠只是翻译官。他当汉奸是认定日本人能赢,中国没有胜利的希望。而当被问及万一日本人失败了他怎么办,又立马表示会出卖日本人的情报,他有利用价值。什么叫墙头草?这就叫墙头草。最后翻译官王广海动手反抗日本人也不是因为他良心未泯幡然醒悟,而是被日本人直球辱骂是条狗,并且要当着他的面强奸他的小三,他才突然暴怒反抗日本人。一个男的,看到日本人要伤害自己认识的女性,他不敢阻止;看到日本人要伤害别人的孩子,他不敢阻止;看到日本人要伤害自己认识的男人,他不敢阻止;连自己老婆孩子被日本人杀了也不阻止,现在看到日本人要杀害自己的小三,他不乐意了。一个丢弃一切羞耻心的铁杆汉奸,就这么被王传君给演得活灵活现。
至于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则非常完美的展现了日本人的虚伪。作为出生日本贵族的摄影师,他形象斯文,有文化有修养,和粗鲁的日军士兵不同。但实际上他干着和那些持枪屠杀百姓的日军士兵一样的事。他是第六师团13联队的摄影师,而第六师团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血债最多的一个日军部队,这个身份设定已经暗示了他是什么货色。影片一幕交错的镜头,将伊藤的摄影与日军射杀战俘的动作并置:子弹上膛与胶片上卷、扣动扳机与按下快门,模糊了摄影与杀戮的界限。他的相机与日军的枪无异,都是侵略者的武器,只不过一个用于杀人一个用于宣传。他拍摄的照片,包括所谓的“中日亲善照”,被用来掩盖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而他所拍摄的血淋淋的屠杀照片虽然被“不许可”,但暗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展现皇军赫赫武功,作为恫吓中国人的武器。在所谓的贵族面纱之下,是他祖父参加过日俄战争,是他想要在中国建立功勋的野心,是他铁了心支持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为。斯文的伪装之下,是他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内核。
他自称要与冲洗照片的主角交朋友,满脸堆笑的说“我们是朋友”。但实际上呢?他每一个行为都没把主角当朋友,笑里藏刀的安排死亡陷阱。他按照约定将离开南京的通行证交给主角,但却把通行证编号告知设卡的日军要求格杀勿论,并得意洋洋的将“仁义礼智信”进行曲解,用来解释这一行为。而当他发现试图用他的死亡通行证离开南京的是另有其人,主角并没有按他计划被杀后,又感觉自己遭到的背叛,怒斥主角为何欺骗他。嗯,没有按照他的剧本去死就是背叛,这非常日本人。
在电影完成之后,片方邀请伊藤秀夫的演员原岛大地观看全片。原岛大地看了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不知道自己饰演了一个如此复杂的角色。伊藤秀夫这个角色很复杂么?一点都不复杂,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虚伪的日本侵略者,很好理解。而原岛大地用“复杂”这个词来归纳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历史证明日本人的思想会迅速改变,而变化的方式始终不变。而戏里戏外,此刻已成艺术。
《南京照相馆》有没有缺点?有。将底片送出去后友邦惊诧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一不符合历史,二还是寄希望于欧美干涉,而且整个表现得用力过猛。而刘昊然扮演的主角在熊熊燃烧的照相馆中坦然面对日军迎来结局的场面也拍摄的有些用力过猛。但这些都是细节,并不影响电影的总体评价。
要我说《南京照相馆》有一点好,安排了个战犯审判并且枪毙的结局,让正义得到了声张,让观众们狠狠的出了一口气。在枪毙谷寿夫时,逃出南京的林毓敏冷静的拿着相机拍下照片。扣动扳机与按下快门又一次交错,与电影开始时的射击与拍照同步形成了首尾呼应,完成了循环。
关于南京大屠杀,能不能原谅日本人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决定的事,而是该由九泉之下的三十多万遇难同胞决定。如果有人鼓吹要原谅,那这里建议去九泉之下找遇难者们征得原谅。而我们能做的是,对于这段历史绝不遗忘、绝不宽恕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理想低价推纯电SUV“i8” 再惹内卷忧虑,港股车股集体向下
2、提升生育率的根本在于重塑“人的价值”——为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点赞
3、俄堪察加强震引发智利海啸红色预警,沿海民众紧急撤离,智利地震海啸视频